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聖母峰電影的啟示

到浸水營與阿朗壹古道健行時,在車上看了一部依據1996年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山難事件改編的電影,台灣翻譯為聖母峰Everest。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Mount Qomolangma)在台灣早期稱為聖母峰(Mount Everest) ,高度約8848公尺。任何人都希望有機會到此朝聖,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得以如願,許多人也因此喪失寶貴的生命。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將親身經歷寫成《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改編而成。雖然有同樣經歷1996 珠穆朗瑪峰重大山難的登山客反駁這本書的部份內容,但是仍不損它的重大意義。

在前往登山健行途中看到山難的電影,感受格外深刻。這部真實記錄的電影,有3點值得登山愛好者深思。

  1. 貝克在最後攻頂時,發現曾經開過刀的視力似乎變的模糊,不太對勁,在領隊的強力要求之下,就地休息不再前往。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絕對重大的決定,人生就這麼一次,是全世界70億人裡面的極少數人,可以幸運的登上世界屋頂,然而在最後一哩路,竟然需要因為不是絕對問題的視力模糊而放棄,這是多麼痛苦的決定,然而他的理性最後戰勝感性,也使得他雖然必須截去手指與鼻子,卻是全隊唯一倖存者。這是任何一位山岳愛好者都一定要效法的對象。
  2. 而道格則是犯了絕大多數人都有的迷失,而這迷失是害人害己。攀爬珠穆朗瑪峰有一個「兩點鐘規則」,表示攻頂時間一定要在下午兩點前完成,不然就必須回頭。 當全隊人員都在2點登頂時,道格卻仍在半途。 待一段時間後,隊友還是下山,只讓領隊照顧道格。領隊勸戒道格放棄登頂,然而道格跟99.99%的人做了一樣的決定,怎可放棄人生這麼一次唯一的機會,雖然最後如願登頂,但也因此耗盡體力,用罄氧氣,更糟糕的是碰到超級暴風雪,導致永遠無法親自跟任何人分享這個喜悅。也因為他的這個耽擱,間接造成其他隊友罹難,以及直接造成領隊罹難,真是令人扼腕。
  3. 羅伯是一個稱職的領隊,整個行程對於隊員照顧的很好,而且成功勸阻貝克登頂而救了他一命,卻因為無法說服道格這個隊員,而讓其他需要照顧的隊員罹難,這是哲學上典型的要救一個人或是5個人的問題。在山腳下其他隊的山友發現天候不對勁,也知道道格的狀態時,雖然極力勸告羅伯只可能一個人活著回來時,羅伯的抉擇是陪道格,結果是雙雙罹難。雖然拋棄道格是很殘忍的事情,但是當時已知暴風雨將至,道格狀況極度不好又沒有氧氣,他當時若有想到另位幾位隊友可能需要他的協助,而果決的拋棄道格,趕緊與其他隊友會合,並盡力幫助大家脫困,或許自己跟其他人都還有活命的機會。

自己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山難搜救訓練,學成之後可以自救救人。然而不管搜救體系如何健全,搜救人員如何賣力,除非任何登山者都可以理性認知,遵守登山該有的規則,否則令人遺憾的山難就會一再重演。
前幾天一位體育大學的學生,不聽排雲山莊管理人員的勸阻,仍仗著自己經驗豐富體力佳,執意在氣候不佳的雪季攀登玉山,很不幸的在小風口處墜落,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又連累一群山難救援人員,在惡劣的天氣下,冒著風雪進行搜救任務,真是非常的不智與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