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醉芙蓉(重瓣芙蓉)

1050918早上在豐原頂北坑福德祠上方的登山步道上,看到路旁開著很漂亮多重瓣大白花的植物,花苞也很大顆很特別,但是一直找不出它的名字。



1050922下午,因為要拍其他植物的照片,又經過這株植物,原本期待可以看到白色的花朵,沒看到但是卻反而看到粉紅色的花朵,好驚訝。前幾天明明看到白色,為何現在是粉紅色?還特別觀察植株,確定是同一株,真是太奇妙。



回家用"白色轉粉紅色大花"當關鍵字搜尋,果然看到熟悉身影,原來它叫做醉芙蓉,又稱為重瓣芙蓉。看到芙蓉一詞跟花的樣子就可以兜起來了。原來這種花早上初開時是白色,然後會逐漸轉為粉紅色。第一次看到是早上,幾天後看到是下午,難怪顏色會轉變。

參考資料:
http://kplant.biodiv.tw/醉芙蓉/醉芙蓉.htm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峨眉薑花

在豐原公老坪一號登山步道口,無意間發現一種有很特別花苞,類似野薑花,但是花苞的樣子很明確得知不是。

問了一些前輩,又搜尋了網路資料,得知它可能是峨眉薑花。
根據網路資料,它是生長在大陸四川與雲南附近,跟臺灣隨處可見的野薑花最大差別是開黃色的花。
不過第一次看到時完全沒有黃色的影子,只好再等待並觀察
一週之後再度觀察,發現有冒出黃色的花苞的影子,而且仔細觀察植株,發現它應該存在許久,因為有幾株應該是已經開完花,然後被修剪掉,也有一株花全部謝了,但是還掛在植株上。


因為沒有開花時,它的植株跟其他週遭類似的野薑花或是月桃差異不大,所以就沒注意到。
兩天之後再度前往查看,果然開了黃色的花,而且跟野薑花很像,只是顏色是淡黃色而不是白色。



所以可以確認這就是峨眉薑花。
但是還是覺得不踏實,又再度扒文網路資料,也再度前往觀察植株。得知有兩種名稱的峨嵋薑花或是草果藥,兩者的英文學名都是Hedychium flavescens,也都是生長在川藏區域的植物,而且也是一種中藥,這種中藥看來像堅果。再度前往觀察時,特別撥開花瓣是否可以看到種子的蹤跡,不過沒發現。看到旁邊有些植株被割掉的跡象,不知道是否是已經成熟所以被割走,還是只是單純除掉也經謝了的花株。若這個植株可以存活久一點,就可以持續觀察它是否有種子。


過了幾天10月初時,在豐原鐮村社區的花圃內,又發現花顏色不同的品種,真有趣。





參考資料
黃宏璣,魚池鄉水社大山山溝發現罕見黃色野薑 相當吸晴,聯合報,2016-08-23,http://udn.com/news/story/7325/191413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dychium_flavescen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草果藥
http://www.cfh.ac.cn/BioBook/SCList/1/804.html

http://www.baike.com/wiki/草果药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野外求生技術節目

這幾年兩大跟戶外與自然相關的頻道Discovery跟National Geographic,不約而同推出一系列跟野外活動相關的系列節目,特別是如何在野外求生的節目。
求生一加一(dual survival)是自己比較喜歡的節目之一,在每一集中都會設定一個情境,然後由兩位求生專家示範如何利用手邊的資源,讓自己可以脫困並獲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6/6d/Dual-survival.jpg
其他在Discovery頻道的節目大都是赤身裸體,只帶少數幾樣求生裝備,單人,雙人或是數人,在荒野中獨自生活15~40天不等。這種節目剛開始有新鮮感,久了之後會覺得無聊,誰會赤身裸體的跑去荒野,而且有幾集參加的所謂求生專家看起來像白癡一樣。
最近在國家地理頻道上出現一個比較有水準的野外求生節目。不過節目設定的情境不是現代,而是史前時期。探究人類如何一步步的脫離跟野獸般的生活方式,而建立了人類的文明。這是由華盛頓學院考古學教授Bill Schindler與國家地理頻道的求生專家Cat Bigney所擔綱大任的原始人大挑戰(The Great Human Race) 。相信節目主角之一的Bill Schindler 教授,一定是節目製作的核心之一。Bill Schindler教授由考古所得到的線索,透過重建現場,讓時空回到萬年前的環境,並試著扒梳史前人類的演化過程。節目中,Bill教授透過解說與實際演示,讓觀眾對於人類由史前演化的過程,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敘述。而且標題The great human race也下的恰到好處,遠古人類與現在大家認識的野獸無太大差異,在還沒可以控制火之前,也是生食肉類跟各種食物,發現並控制火,進而用於煮熟食物與防身,讓人類這個race跟野獸劃清界線,且得以great。
http://media-channel.nationalgeographic.com/media/uploads/photos/content/photo/2016/02/17/62107_GreatHumanRace_Cave.jpg
無意中在Youtube推薦的影片中,看到有史以來最棒的野外求生,以及展示人類如何變成巧人的影片:Primitive technology。
依據這位主角在網誌上所言,Primitive technology(原始技術)是指完全不用現代化工具,只使用身邊可以取得的工具例如石頭,樹木,泥土等,在荒野中建立生活所需的一切必需品的技術。
這位先生也自述平日是居住在現代化的房子,吃現代化的食物,他這麼做只是基於興趣想要了解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建造東西。而且這個嗜好除了花時間與精力之外,不需要任何費用也可以保持好身材。
說的也是,看影片上主角健美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顯然並非長期在野外,飽受日曬雨淋的模樣。唯一比較具有野地生活模樣的是,縫隙塞滿泥土的指甲。
在Youtube上將近20部左右的影片,場景是在澳洲昆士蘭北端,這些影片中主角都沒有發聲,所以無從由聲音判斷他是哪裡人,不過會選擇在此,推測他應該是澳洲人。
這些影片每一部都有超過百萬的瀏覽次數,甚至有一些還超過千萬的點閱次數,顯見影片的內容精彩,也充分表現人類過慣了安逸的生活,心中的那股遠古祖先留下的探險基因,有蠢蠢欲動的趨勢。
這些影片主要是介紹並示範遠古時期,並非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如何製作各種工具與建造處所,得以存活與繁衍後代。
所示範內容的包括避難處所的建造,由茅草所建造的小屋,到台灣早期很普遍的土角厝等,並且示範如何將泥土燒結成屋瓦與其他器皿。光這個部分就可以打敗Discovery與National Geographic上所有跟野外求生相關的節目。
另外他也示範如何利用石塊製作各種工具,這應該是模仿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示範的工具包括石斧,弓箭,石刀,擲石器等。他也示範了編織的技巧,利用藤類,樹皮,或是如竹子等軟枝植物,編織包含籃子,圍籬,繩索,布匹等的物品。
更特別的是展示了一系列生火的技巧,特別是pump drill更是神奇。看到f其中一部影片的標題中有pump drill這個字,很難跟生火扯上邊。看了影片之後終於恍然大悟,真是太神奇了。
原始人大挑戰是以一種演繹的方式嘗試解開人類如何透過學習,得到這些求生所需要的技能,相較之下Primitive technology影片中的主角是已經知道這些東西,然後直接就動手做出來,兩者顯然有不同的出發點,不過都相當精彩。

10/25/2016補充
最近在國家地理頻道的野外生活相關系列節目,例如Live free or die,絕大多數都會出現狩獵的橋段,使用的工具有現代的獵槍,弓箭,長矛,或是陷阱等。除了獵槍比較不會累,捕獲的機會也比較大之外,其餘都蠻辛苦的,獵物不見得那麽容易到手。狩獵若是休閒娛樂,那是很有趣,但是要果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最近突然想到,那些已經在野外生活數年的人,為何不嘗試飼養家禽?如此就可以得到穩定的食物來源。像The Great Human Race就演繹人類由狩獵到畜牧的演化,既然要如老祖宗般過原始山林的生活,也要學習老祖宗的智慧吧!

參考資料

  1.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nWLXjIDnpBR4xqf3FO-xFFwE-ucq4Fj
  2. https://primitivetechnology.wordpress.com/


李林蕉

在豐原公老坪北坑爬山時,於頂北坑福德祠附近發現產業道路旁的果園有芭蕉樹,而上面掛著一串看起來很特別的蕉,所謂特別是造型特別,以及生長的方位特別。造型特別是跟常到的芭蕉或是香蕉不同,它比較細長,而且尾端好像被捏過一樣的縮小。生長方位特別是全部朝向上方。
在網路上利用朝天芭蕉搜尋,得知這是俗稱佛手蕉的李林蕉。佛手蕉這一名詞不難理解,因為它的樣子很像孫悟空逃不出的如來掌,而李林則是由馬來西亞原名Pisang Lilin直接翻譯而來。依據行政院農委會的香蕉主題館網站所提供的資料,它是可食用的蕉,果肉細緻味甜帶酸。



參考資料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84235&ctNode=1867&mp=111&kpi=0&hashid=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高山反應的高壓治療裝置

在台灣生活的人,只要曾經去過如阿里山或是合歡山,或者經歷過海拔落差超過1000公尺以上的旅行,會發現物品的密閉式塑膠包裝袋,會膨脹或收縮。在低海拔是正常的包裝袋,到高海拔時會膨脹,反過來在高海拔是正常的包裝袋,到低海拔會收縮,這是因為在不同海拔大氣壓力不同所導致的。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氣壓也是由高處往低處移動。所以海拔上升包裝袋會膨脹,可以猜測外面的壓力比較低。沒錯,海拔越高氣壓越低,以海平面附近的高度來看,海拔每上升100公尺,氣壓大約降12毫巴。海平面的大氣壓力大約在1000豪巴左右,所以海拔500公尺的大氣壓力大約為1000-12*5=940毫巴。不過海拔上升下降的氣壓值並非固定,海拔越高降的氣壓數越低,以台灣百岳的起始高度為3000公尺來看,在這個區域的氣壓改變值,大約是每上升100公尺,氣壓會降8毫巴。以台灣熱門避暑勝地杉林溪為例,該處海拔大約1600公尺。若是張三由台中開車到杉林溪旅遊,台中海拔大約100多公尺,那張三在台中到杉林溪的這段里程,身體所感受承受的大氣壓力由1000毫巴,大約減少到1000-10*15=850毫巴。
我們的血管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血液在這其中流動,供應各器官所需的氧氣。那麼在海拔落差大幅度變化時,密閉式包裝袋會膨脹或收縮,當然我們身體的機能也會如此。少數人的體質對於這種變化會產生反應,這就是俗稱的高山症。高山症的判斷與症狀,網路上有一缸子的文章,在此不贅述,而是分享處置的方法與措施。
對於有高山反應的人,最佳的處置措施是立即下降高度。以台灣民眾容易到達,也容易有高山反應的含歡山來說,若在山上發生高山反應,那立即下降到清境農場或甚至是霧社,應該就會改善。
但是若不方便立即下撤,要如何解決。任何會騎車會開車的人都曾經幫輪胎打氣,氣打越多輪胎越飽,若使用附有壓力表的打氣筒,就會發現壓力值。一般表示壓力值會使用kg/cm2或是psi,跟大氣的關係大約是1 大氣壓(atm)等於:
1 atm = 760 mm-Hg = 1.0336 kg/cm2 = 14.7 lb/in2 = 14.7 psi = 1.0131 bar = 1013 hPa
以一般腳踏車打的氣壓約在20~30 psi來看,輪胎內約有2個大氣壓的壓力,所以輪胎會膨脹。
若是將輪胎擴大到可以塞進去一個人,然後利用打氣筒將空氣灌進去,氣壓會上升。氣壓上升表示海拔下降,那就是模擬由高海拔回到低海拔,應該就可以舒緩高山反應。
聰明的人於是利用這個原理開發,可以在高海拔地區,無法立即下撤時,可以緊急舒緩高山反應的高壓治療(Hyperbaric Treatment)設施。

目前常見的三種高壓治療艙有:
1.Gamow bag
2.Certec Bag
3.PAC (Portable Altitude Chamber)

在台灣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醫師的熱心奔走之下,終於開始在山屋建置PAC高壓艙,也已經有高山反應者,因此而獲救的實際案例。
這三種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高壓治療艙,其處置步驟大致如下:
  1. 確認病患意識清醒。
  2. 將病患置放於袋子內,因為要在裡面待數個小時,所以可以加上睡袋,睡墊,與飲水,盡可能讓病患舒適。
  3. 連接打氣筒到高壓艙,並開始打氣,直到到達設定的氣壓為止,以PAC為例子,固定在 2psi。
  4. 讓病患持續待在高壓艙內1個小時,然後評估病患的狀態,這期間也要一直留意病患的狀態。
  5. 因為人會呼出二氧化碳,必須將之排出密閉的艙體,因此到達設定的壓力值時,仍要以每分鐘數次的頻率(PAC建議每5秒一次),持續供應空氣。
  6. 一個小時之後將病患移出高壓艙,然後評估處理效果。若有必要,則再度進入艙體,並重複上述流程。直到病患已經獲得充分改善,或者可以實際執行下撤為止。
  7. 由實際經驗值得知,HAPE(:高山肺水腫) 大約需要2~4小時的處理,而HACE(高山腦水腫) 大約需要4~6小時的處理。
以PAC為例子來看,為何會將壓力固定在2 psi?
因為1 atm=14.7 psi = 1013 hPa
所以1 psi= 1013/14.7 =68.91 hPa
若將海拔落差1公尺,氣壓變化設為0.12~0.08的中間值0.1hPa,則
1 psi = 68.91 hPa,相當於海拔變化689.1公尺,取概數 690公尺
那麼2 psi就是變化 1380公尺。相當於由合歡山下降到清境農場的海拔落差

下列為三種高壓治療艙的資料

1. Gamow bag
由Gamow所發明的Gamow bag是這類型高壓治療艙中,最早出現的。它的加壓值設定在2 psi重量大約為7.5Kg,單價一個為美金2110。
  /http://www.chinookmed.com/cgi-bin/item/06001/s-high_altitude/-Gamow-Bag-Hyperbaric-Chamber,-Civilian-Model-
Gamow Bag
2. Certec Bag
由法國Certec公司所開發,並命名為Certec Bag 的高壓治療艙,網路上的單價是 2268歐元。
Certec Bag
Certec Bag比較特殊的地方為有內外袋,外袋是避免因為地面崎嶇,而損傷袋子以及讓患者可以較舒服。患者是待在內袋中。雖然有兩個袋子,但是重量卻仍比Gamow輕,大約為5Kg。它的壓力設定在200hPa,比Gamow bag的2 psi高。
http://www.certec-secourisme.fr/index.php/en/order-online/hyperbaric-chambers/caisson-hyperbare-trekking-detail

3. PAC
台灣目前引進的高壓艙PAC(Portable Altitude Chamber) ,是由澳洲的公司依據前面敘述的兩種壓力艙,改良而來的,價位大約澳幣2000元。它跟Gamow一樣也是將壓力定在2 psi,不過沒有壓力計。重量與外圍尺寸跟Gamow類似。
PAC
它將操作須知直接印在袋子外面,也提供不同海拔高度,壓力艙可以模擬的下降高度值。這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使用。
另外它讓患者進出艙體的出入口較為便利。
 http://www.treksafe.com.au/pac/pac_prices.htm

在參加搜救員複訓中,體驗了PAC的操作以及實際進入艙內感受2 psi的感覺。
PAC加壓操作
PAC有三個跟氣體相關的閥門:

  1. 進氣閥,直接將氣管插進去
  2. 固定式卸壓閥,壓力設定在2 psi,壓力到達時就會自動洩壓
  3. 可調式卸壓閥,可以調整洩壓的流量,用於緊急洩壓,或是處理告一段落,要讓病患離開時,緩慢洩壓之用。若是瞬間洩壓到大氣壓力,患者可能會不舒服

PAC三個汽閥
印在艙體外面的模擬海拔下降圖,可以讓人輕易的得知在不同海拔,壓力變化對海拔改變的影響。
艙體外面的海拔對應高度下降表
在實際操作時,藉由帶入艙體內的高度計,可以看到高度計的數值,確實會依據打入或是釋放之氣體的改變而變化。
PAC內展示高度變化
杉林溪大會堂高度約1660M,打氣到固定式卸壓閥作動時約為360M,所以等同於海拔下降1300M。
在壓力艙內,一開始有點怪怪的,很快就適應。打氣時會有氣流的聲音,壓力開始上升之後,耳朵會有異樣,當壓力到達 2 PSI時,耳朵會有點痛不舒服感。
今年以來至少已經有兩件因為使用PAC,而讓高山反應的山友得救。這兩起分別是2016年4月份在嘉明湖的楊姓女大學生,以及2016年8月也是發生在嘉明湖的何姓少年。相信這種高山治療裝置更加普及後,將可以更確保登山的安全。

參考資料
  1. 中央社,女大生嘉明湖發生高山症,高壓氧袋救命,2016/04/02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604020184-1.aspx
  2. 江慧珺,高山病突發 加壓袋救少年一命,2016-08-06,http://udn.com/news/story/7266/1876363
  3. http://www.high-altitude-medicine.com/hyperbaric.html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自製GPS手持機的導航地圖

雖然有一缸子免費的導航APP可以使用,價格不斐的Garmin手持導航機(例如官方定價將近1.7萬的 GPSMAP 64st),仍是登山客特別是高山嚮導的主要選擇之一。
通常使用Garmin手持機的山友,都會使用Gramin的個人地圖、航點、航線與軌跡規劃與管理軟體BaseCamp。BaseCamp提供非常多有用的工具與資訊,以方便航線的規劃,但是因為地圖資訊更新耗時費力,所以在BaseCamp上的圖資永遠跟不上最新的現狀。以國人最愛的避暑地: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為例,在BaseCamp上杉林溪遊樂區的部分截圖資料如下:

BaseCamp上杉林溪遊樂區截圖
跟相對應位置,杉林溪遊樂區所提供的導覽資訊相較,差異甚大
杉林溪提供導覽圖截圖
那可能自己將這些圖文並茂的疊加,或是新增到BaseCamp上嗎?答案是可以。只要將任何普通的圖檔(jpg或png),想辦法mapping成一張具備經緯度座標的圖就可以。想像在一張紙本的圖片上,像方格紙一樣畫上方格線,然後在每個交叉點標上x,y座標就是了,只是地圖不是x,y而是經緯度。
此外在某些特定點上,若可以放上相片作為輔助說明,例如在不容易辨認的地點,用相片說明,那可以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將圖片放到BaseCamp很簡單,只要這張圖片或相片有經緯度座標,匯入之後就會自動貼到該座標上。雖然手機或是相機拍照有些可以在照片上註記經緯度,不過不是很方便,所以絕大部分的相片都沒有經緯度資訊,不過可以使用很多方式將照片標上座標。例如gGeosetter(http://www.geosetter.de/en/),就可以很容易的將照片標記座標。那如何取得座標?最簡單的方式是在Google Map上,找到所需要的位置(例如杉林溪大飯店),將游標移到該點上方,並按滑鼠右鍵,點選彈出式選單中的" 這是哪裡?",就會顯示經緯度。
接下來簡要說明如何在BaseCamp上,製作資訊豐富的導航地圖。
所需要的工具:

  1. 影像取得工具:例如相機,掃描器,或是電子圖檔
  2. 影像編修工具 :例如小畫家,Photoshop等
  3. Mapping軟體:Google Earth
  4. 相片座標軟體:例如Geosetter
  5. BaseCamp
  6. 手持導航機:例如GPSMAP 64st, Garmin Dakota 20

假設已經會使用google Earth與BaseCamp,所以不敘述基本操作,網路上可以找出一堆說明的文章。
以下說明將以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為例子說明,並以紙本的杉林溪定向越野運動圖為圖資。

1. 將紙本杉林溪定向越野運動圖拍照後的原始圖檔
原始圖檔
2. 利用影像處理工具整理後的圖檔。編修的內容包含(1)旋轉(2)截圖(3)加上說明文字

修過的圖檔
這張圖的是TWD67的格式,經由圖紙上的方格座標得知座標值,再轉換為WGS 84格式如下。網路上搜尋就可以找到一缸子轉換工具。
左上角座標 TWD67 (227200 2615400) WGS84( 23° 38.413' 120° 47.086' )
右下角座標 TWD67 (228800 2614000) WGS84( 23° 37.656' 120° 48.028')

3. 利用Google Eearth的"新增圖像疊加層"工具匯入
利用Google Eearth的"新增圖像疊加層"工具,將上述圖檔匯入,並且在位置標籤中輸入東西南北的座標值。假設左上座標 為(N1,E1)與右下角座標 為 (N2,E2),那東西南北分別對應為E2,E1,N2,N1。這四個經緯度必須要很精準。完成之後,這張圖片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圖片,而是一張帶有經緯度座標的地圖。

在Google Earth疊加之後的結果如下,再將這個疊加圖層另存為kmz新檔。
談到kmz,那聊一下最近爆紅的寶可夢。kmz跟寶可夢有何關係?開發寶可夢的公司創辦人John Hanke,早在2001年就共同創辦一家專門將地理數據資訊可視化的公司Keyhole,並擔任CEO。三年後以三千五百萬美元的價碼連人一起嫁給Google,並在Google主導地理資訊的開發,然後就有了本文正在談的Google Eearth。所以kmz(Keyhole Markup Language Zipped)的第一個k就是Keyhole的k。開發寶可夢的Niantic公司,是由Google split出來,大家應該知道為何寶可夢會整合地圖了。
好了拉回正題。
貼上Google Earth
4. 匯入BaseCamp在BaseCamp中,跟匯入gpx檔一樣的方式匯入前一步驟所製作的自製地圖。因為該地圖已經有經緯度座標,所以會自動貼到BaseCamp地圖中。匯入這個地圖實際上是增加一個圖層,對於原來的地圖沒有任何影響。
匯入到BaseCamp
5. 將相片匯入將相片加上經緯度座標之後,並且匯入到BaseCamp之後的結果
加上照片的自製地圖
6 匯入到手持機
航線規劃完畢之後,也可以匯入到導航機內。但是若要這麼做,這個地圖有下列限制:
  1. 只限JPG
  2. 不可超過100萬畫素
  3. 圖檔最大3M
其中畫素跟圖檔大小,可能會跟機型有關。
以Garmin Dakota 20為例子,將手持機接上電腦,然後將整個清單傳送到手持機的內部儲存空間中
傳送到Garmin Dakota 20內部記憶體
7 手持機顯示自製地圖
傳輸完成後,開啟GPS手持機並匯入剛剛製作的地圖,就可以在螢幕上看到內容。相片也可以過去,可以看到icon,但是似乎不能打開。或許要看機型。
手持機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