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快閃阿里山

 距上次到訪阿里山將近五年,該次是走訪特富野古道,團體活動典型走馬看花行程,夜宿阿里山看日出。
五年間有些顯著的變化。香林國小舊址變成飲食與販售紀念品區域。也增設一些更安全的步道,提供更舒適的休憩空間。
早上五點從豐原出發,八點從阿里山停車場開始徒步。八點半登山口起登,十點抵達最高處。回到登山口,在姊妹潭與週邊區域待到下午一點後離開。下午四點回到豐原。用一日快閃阿里山形容頗為貼切。雖是快閃,但收穫卻頗多。
摘要
大塔山海拔2663公尺是阿里山山脈最高的山,與旁邊的小塔山及幾座山岳合稱塔山山系,是鄒族的聖山。塔山步道登山口位於姊妹潭的妹潭旁,海拔將近2200公尺。塔山步道總里程約3.7公里,海拔上升將近五百公尺,平均坡度約為15%,不是很陡峭的步道。
但因為前二公里跟眠月線鐵道平行,海拔高度也差不多,屬於稍微上下起伏地形,海拔大約上升一百公尺。後面約一.七公里,海拔上升超過三百公尺,是比較有挑戰性的路段。
有些民眾會在可以進入軌道的地方走一段鐵軌,可以避開步道上下起伏,也可以體會走在鐵軌的特殊感覺。後面的路段稍具挑戰性,體力較差者需評估自身體況。
從停車場徒步到登山口大約花半小時,登山口到山頂大約一個半小時。回程稍微快一些,但沿途觀察生態,沒有特別紀錄時間,大約花少一點時間。
步道狀況


全程都是設施完善的步道,沒有特別危險的路段。每五百公尺設置一個木頭的里程樁,之間的每一百公尺設置一個較小的百公尺里程牌。因為安全而且位於森林遊樂區內,因此沒有救援樁之類的設施。
植物觀察
主要林相是檜木與柳杉,接近山頂位置出現鐵杉。

快閃心得
大多數中北部民眾到阿里山活動,會安排兩天行程。今天雖只是一天的快閃,收穫也頗為豐富。
日出
阿里山馳名中外的幾個特色是森林火車、日出與生態多樣性。
今天日出時間大約五點半過後不久,抵達阿里山已經八點,當然不可能看到太陽迸出山頭的經典畫面。雖沒到祝山看日出,沿途卻也欣賞不少陽光舞地景的精彩畫面。
從中埔交流道下國三,沿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到阿里山,幾乎是往朝正東方前行,因此一路上朝陽就在正前方逐步往上走,非常的亮眼。雖然坐在車內,隔著不太乾淨的前擋風玻璃,還是拍了不少照片,想當然耳絕大多數都是上不了臺面,不過還是有幾一些差強人意的影像。
在遊樂區內徒步過程,陽光透過樹冠間或枝葉間空隙灑落,也呈現一幅很陽光很燦爛的畫面,自己特別喜歡這種景象,特別是它所代表的面向陽光陰影在後的意涵。
健行正餐前的前菜就令人很興奮。


行百里半九十
出發前探詢林務局提供的相關資料,步道總長三.五公里,預估健行時間為一個半小時。
抵達三.五公里里程樁,看到前方人工設施的混泥土斜坡與階梯,沒有抵達終點的念頭。根據以往的經驗,終點通常不會那麼剛好是整數里程,真實的里程會多個幾十公尺的尾數。若此時卸下心防,後面的路程即便只有三五十公尺,也會走的備感艱辛。而且山頭就是山頭,會高於週邊,所以最後這幾十公尺可能會很陡峭。
完全沒有鬆懈地繼續安步當車地往上,大約一百公尺後,看到一個基地台建築物,這裡可能是終點,但仍不敢鬆懈,繼續走陡峭階梯,最後是超過三點七公里,也就是以林務局網站提供的資訊多超過二百公尺!
嘿嘿,還好事先做心理建設,否則後面這短短二百公尺會很不舒服。
回程跟湯林隊人稱阿湯哥,自己稱呼大帥的伙伴聊到,塔山是近半年來兩人結伴第五次一起活動。有一座超過三千公尺,三座超過二千公尺,一座大約一千六百。
這五次下來的經驗是,中級山的特點是近中午時分,山頭會有山嵐與霧氣。即便山頭視野再好景色再佳,時間不對也只是看到白茫茫一片。早上十點大概是一個時間點,過了這個時間白牆的機率就很高。
上次在展望佳的加里山,十點前抵達三角點,可以欣賞一陣子雲海與壯闊山景,還可以縮時攝影近半小時的雲舞,才被霧氣壟罩。
這次抵達木平台,才不過幾分鐘光景霧氣變壟罩週邊,還好見到一點雲海。
人潮
一進入園區,看到停車場滿滿的車子,心頭涼了半截,這些人若都出現在步道,那簡直可以用車水馬龍大拜拜形容。
方才行車半途,便想到此時還在暑假期間,而且是收假前一週,出門活動的人可能很多,果然才八點鐘諾大停車場幾乎全滿。
接近登山口的姊妹潭,眼見一大群遊客在週邊活動,甚至有一行近十人的親友團,正在登山口處拍照,從言談間得知似乎也是要走步道,心頭更是沉重,完了,怎麼會這麼不小心挑暑假旺季來此!
還好上山途中,遇到的活動民眾不多,前頭沒有其它上行者,有幾位正在下山,這麼早上來極有可能是夜宿在阿里山,多慮了,上回在加里山被嚇到了!
回程則遇到不少上山者,這種情形比較不會有困擾。
活動場域人多或少各有優缺點。人多優點是萬一出現狀況,週邊較有機會找到幫忙者,人有旦夕禍福,沒有誰敢擔保自己身強體壯,健行途中不會出事。另外有腳程不一的夥伴同行,發生脫隊情況,往來活動者也是發生狀況時可以提供協助的來源。
而缺點則是會造成干擾,若腳程不一,超越或被超越總是困擾。另外也會破壞安靜觀察生態的雅興。
此次就發生這種情形。
大約徒步三分之一路程,在方便觀察軌道之處暫停,欣賞與拍攝蜿蜒曲折的鐵軌風光。聽到後頭一群人很大的說話聲,心頭開始起了變化。因為想拍攝火車經過的畫面,等了將近十分鐘,因此被他們超越,只有三個人就可發出如此聒噪的說話聲,真是夠了,比黑喉噪鶥還吵!
看到有人在鐵軌上行走,表明這十分鐘白等。前頭的噪音,讓今天的生態觀察掛點了。
還好在里程二公里,後半段較陡路段開始前,再度超越他們,才免除心頭的憂慮。
健行途中不喜歡跟夥伴,或途中遇到的山友交談,頂多打招呼道早道好罷了,除非對方先詢問才會搭腔。折返沒多久,遇到兩位裝備齊全的壯年男性往上走。走在前頭者手拿開山刀,沿途修剪影響通行的枝葉。接近時開口詢問:一個人爬山喔。回答:沒有,夥伴在後頭。
擦身而過時發現他們倆人有點眼熟,似乎是剛剛在鐵軌上騎摩托車者。又發現後背包一根類似拖把的東西,好奇詢問有何作用,得知是要清潔基地台的發射板。話夾子打開了,繼續詢問剛剛是否騎機車?得到肯定答案,又順便補上一句他們是有申請的。真是好玩。

同行夥伴很喜歡與人互動,總是可以熱情地與擦身而過的健行客打招呼,甚至可以很開心地聊開。
個性迴異的兩人結伴而行,可以有互補效果。
步道的安全與挑戰
位於收費管理完善森林遊樂區內的建行步道,可以安全舒適地享受山林,欣賞環繞的生態美景。
但也因為太完善了,似乎少了那麼點粗曠的感覺。
同樣是林業署管轄區域,近半年走過的加里山跟塔山步道,就有很明顯不同的感受。
回程途中跟夥伴聊到即將進入秋季,未來安排活動要特別留意山區的虎頭蜂,秋天季節它們特別活躍特別凶猛,盡量不要走人跡少的冷門步道。這個季節,這種完善的步道展現其優點。若出現這種危險性的生物,管理單位會迅速予以妥善處理。
所以世間事沒有甚麼是絕對的。
生態觀察
這次捕捉到金翼白眉、白耳畫眉、籔鳥、鉛色水鶇身影。見到聽到冠羽畫眉身影與聲音,但未捕捉到身影。高山只要有水元素,整個氛圍就不一樣了。



太平山的翠峰湖、大雪山的天池、阿里山的姊妹潭,特別是翠峰湖不只量體最大又位於管制區,得天獨厚的條件,豐富生物多樣性,也獲得寧靜區域的美名。
姊妹潭量體不大,大概是三者中遊客最多的。此次回到登山口前,首先被穿梭於樹冠層下方矮灌叢間的籔鳥吸引,接著是潭邊植物的水中倒影,潭邊一對不怕生的鉛色水鶇,以及週邊遊客的水中倒影吸引,竟然在此耽擱將近一個小時。開始觀察籔鳥時跟擦身而過的夥伴相約一個半小時後在郵局前碰頭,因此可以如此優閒觀察。
步道沿途設置幾面介紹步道週邊生態的看板,關於鳥類看板中提到籔鳥,期待可以看到它可愛身影與急促清脆叫聲。果然健行終了首度發現它的身影,快步前往相約點途中二度看到其身影,可惜沒聽到叫聲。
步道沿途某些路段,有印象中古老森林的景象,苔蘚與松蘿是最鮮明的意象。




姊妹潭週邊的厚實的苔蘚與掛在樹枝間的松蘿,更是豐富,應該是潭水提供豐富水氣的緣故。
待在這裡的時間,山嵐忽而快速壟罩週邊,忽而迅速離去,來回好幾次,真是有彷若仙境之感。



姊妹潭週邊人潮多是必然的,為躲避人群,走進一條遊客踏出來的小徑,一隻體型小的鳥突然竄出,停在前方不遠處,鉛色水鶇!趕緊拿出相機捕捉它的身影。
它似乎不太怕生,只在太靠近時才會再度拉長距離。不久發現竟然有一對,而且兩隻都不怕生,可以好好捕捉小不點的可愛身影。
追隨兩個小傢伙腳步,緩步圍繞潭邊,時而欣賞與讚嘆這等美景,時而捕捉眼前所見夢幻景色。原本不討喜的人影,這會兒卻也融入地景中。而且人總有肖像權,捕捉太清晰的身影總覺不妥,水中倒影則好多了,有一種朦朧美又無侵權問題。此處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二十來年前,曾經於非假日陪同二位上海交大的教職人員探訪阿里山,此處與日月潭是他們指定的旅遊景點。猶記得與他們來到此處,湖光水色環境優雅,特別是那種靜謐的感覺,想起來尚覺得餘韻猶存。今天雖然有人聲,但還不至於到厭惡程度,也是很棒的感覺,而且首次感覺水景這麼美,可以這麼從容地欣賞。

山林的美麗與哀愁
阿里山最廣為熟知的是檜木,整個園區內,確實處處可以見到檜木,但卻是一幅令人傷感的景象。
阿里山成林的樹種是柳杉,是日本的樹種,是日本砍伐檜木後種上的樹種,本來原生的強勢種變成點綴,真是乞丐趕廟公。
台灣到處可看到柳樹林,但跟阿里山看到的情境不太相同。比如竹苗地區到處可見的柳樹林,該處種植地區前身可能沒有一望無際千百歲巨木組成的森林。阿里山卻是如此!穿插在柳樹林與步道沿線的一些巨大樹根,上頭長出新的後代,即園區內偶爾可見的二代木、三代木,見證百年前發生在此的慘劇,令人有淒涼的感覺。
大概要千百年後的人類,才有可能再度見到百年前日本人剛踏上此處的景象!
享受付出的成果
取得自一一一年九月三十日起,有效日期三年的志工榮譽卡,知道它有很多福利與好處,特別是到處趴趴走,可省下不少門票。但生活上的牽掛,旅行是奢侈的活動,對這個好處沒特別感受。
此次塔山活動首度感受到它的好處,省下二百元門票!不無小補的好處。做志工不是為了這個好處,但有付出就會有所得,欣然享受付出後優惠。
臨去前到阿里山郵局買兩張明信片,分別寄給自己跟兒子,很難得的健行體驗。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花金龜打架

台中市圖書館豐原分館有兩棟相鄰不遠的建築,一株樹冠幅不輸給南部某大學內廣為人知老鄉的正榕,佇立在兩館之間,恰好提供往來兩館之間的文人雅士遮風避雨服務。

管理單位在接近樹根部位的樹幹周邊,設置木作平台與座椅讓民眾可以在此休憩。
不只人在此休憩,它更是生物的快樂天堂,在此棲息、覓食、與傳宗接代,真是好不熱鬧。
兩隻台灣特有亞種的藍艷白點花金龜與東方白點花金龜,趕個大清早來此,趁陽光尚未毒辣之際,抓緊時間享用正榕爺爺提供的鮮美果實。
兩隻白點花金龜,不知怎麼地突然互看對方不順眼,推擠幾下後火氣上升,顧不得滿樹與滿地的美食,以及旁邊可能威脅生命的休憩與打掃環境人類,撲向對方真槍實彈地打起來。
兩隻金龜子扭打在一起,使盡力氣務必撂倒對方才得干休。




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際,旁邊隱約出現一個龐大身軀,而且逐漸逼近。
顧不了那麼多了,先把對方撂倒再說,而且被討厭的傢伙趴住,一時也脫不了身。
龐大身軀靜止後,換成一個圓圓的東西逼近,方位一直對準我兩的身軀,不知會不會變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藍色畢竟是讓腦袋清醒的顏色,藍艷白點花金龜想到此身體不禁打個冷顫,抓住對方的足也稍微鬆懈。另一個感受到對方這個細微的變化,也評估當下的處境,人類不是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嗎?想到此,也跟著鬆脫足部。
兩者都收足自然分離,東方白點花金龜看了對方一眼,也瞄了旁邊巨大身影一眼,瞬間展翅迅速飛離。
體力比較差的藍艷白點花金龜,仍趴在木板縫隙間喘息,沒有力氣展翅飛離。這下子形影孤單只能聽天由命了!
不知怎麼地,圓圓的東西更逼近身軀一下,立即遠離,下一刻龐大身軀往遠處跑去,危機解除了,喘口氣後也趕緊飛離。
花金龜晨間的爭鬥也告一段落。
老早就上朝的太陽,透過茂密樹冠間隙,目睹這有趣的一幕不禁啞然失笑。
那麼多人在榕樹周邊活動,只有帶相機的傢伙注意到打架過程。
這兩隻花金龜也太大意了,差點就變成肉醬!
誰說我的底下沒有新鮮事,只要有足夠的好奇心,新鮮事俯拾皆得。
這個觀察又拍照的傢伙曾經說過:「永保赤子心,快樂過生活」,看來他確實是如此過日子,擁有如赤子般的好奇心,快樂地過日子。他的快樂不只來自於好奇心,也來自於助人。方才他快速跑離開,是要進入建築物內擔任志工,幫助喜歡閱讀的民眾。
呵呵呵!看到這些新鮮事,心情不由得也跟著好起來。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南庄東河村知性之旅

 摘要

幾經波折,登山嗜健客走讀四十二分山終於可以成行,也體驗另類的走讀經驗。
以O型方式走訪位於南庄鄉東河村四個800公尺左右的小山頭:
  • 橫屏背山
  • 食水窩山
  • 四十二分山
  • 四十二分山東峰
早上八點鐘從竹37縣道旁的玫瑰山行出發。
離開最後一座山頭,中午十二點整剛好步出柳杉與福州杉混種的林場,恰好開始下雨。
戰戰兢兢地緩慢走下濕滑陡坡,雨勢逐漸變大,不得不拿出雨具。準備繼續踢產業道路回停車處,瞥見左邊民宅屋簷下似乎可躲雨,且可以順便用午餐。
沒想到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雷雨關了二個半小時,也聽屋主邱先生敘述當地的故事。
大約三點半回到停車處。
這個輕鬆的行程,卻有數個驚喜的體驗與收穫。
路況
從玫瑰山行到產業道路終點將近二公里路段,路邊林蔭茂密,遮陰效果很好,也因此日照時間不長。
這個季節雨量豐沛,過了碧絡角花園後,一路幾乎大約15%的連續上坡,非常濕滑的路面,很少在產業道路走得那麼不踏實,還需要靠登山杖方可小心翼翼地往上。以今天早上稍微出太陽的天氣,上坡都這麼吃力,下坡更為危險。
產業道路終點,左邊下切往橫屏背山,右邊往四十二分山。
這些路段位於稜線上,沿途植被茂密,步道沒有任何人為設施,只有少數路段有繩索,是容易行走也不太會迷路的步道。
離開四十二分山東峰,穿越柳杉與福州杉交雜的林場,回到另一條產業道路。其中一小段也是非常濕滑。過了躲雨的民宅後,即便大雨過後下坡也不至於沒安全感,這也是一段不長的路程。
回到竹37縣道就不用贅言。
若扣除二個半小時躲雨,總行程大約為五小時,里程大約九公里。
撇開路面濕滑危險不談,這個行程屬於輕鬆,也不會有太大危險性。橫屏背山路步道設有救援樁,產業道路終點為編號12號。

觀察的植物
柳杉、福州杉、野牡丹、玉山紫金牛、白鶴蘭、九節木、台灣山桂花、芒萁、冷水麻、山月桃、馬告、油桐、肖楠、孟宗竹、桂竹、五葉松、腎厥、觀音座蓮等,沒有特別的植物。
生物
沿途沒遇到太多鳥類,捕捉到大冠鷲飛行英姿,聽到繡眼畫眉、五色鳥聲音,看到紅嘴黑鵯身影。
蝴蝶倒是不少,清楚捕捉到白條斑蔭蝶與金鎧蛺蝶身影。


走讀紀錄
南庄鄉東河村位於新竹北埔與苗栗南庄交接處,主要溪流是大東河,北邊與北埔接壤,西邊緊鄰五峰鄉。
往北的主要道路是竹37縣道,今天的活動範圍在道路西側。
「四十二分山」 很奇特的名字。在民宅躲雨過程,曾詢問屋主邱先生為何這座山頭稱為四十二分山?
他聽到這個地名,手指向正前方說,喔,這個地方在那邊,不清楚為何用這個地名。很納悶追問,四十二分山不是在正後方的山頭嗎?他沒回應。不好意思追問下去。
查詢Google地圖在離東河村不遠的北埔鄉境內,北向主要道路竹37縣道旁有一地名為四十二份,邱先指出的方向無誤。
從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  專欄[1]得知,台灣很多地名跟當地產業有關,北埔地區的一些地名跟當地樟腦產業有關。頭寮窩、二寮、四寮坪地名代表當地有樟腦寮;九份仔、三十二份、四十二份等,以當地煮樟腦的灶數來命名,十灶為一份,四十二份表示有420灶,應該是很大的樟腦寮。
大家熟悉的九份,在金礦業興盛前,是以採樟煮腦業為主。按照上述的說詞,九份在該年代有九十口樟腦灶,以份為單位計算則為九份,久而久之演變為九份地名。
「四十二份」旁邊的山頭稱為「四十二分山」合情合理,如同大家熟悉的台北「劍潭」,旁邊的山頭稱為「劍潭山」般。
如果上述說詞合理,那應該稱為「四十二份山」比較合理。
私有林地
今天活動的範圍幾乎是私有林地,大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總認為造林地都是國有地,特別是種植柳杉的林地。

細想也沒錯,國有林地哪有那麼多。查詢林務局相關資料,台灣森林總面積中,以國有林地52%最高。因此看到的森林地區有一半是私有的。
制約印象總認為私有地都是有開墾種植經濟作物的,例如台中地區的柑橘、枇杷、柿子、檳榔、桃李等,或竹子等。原始狀態的次生林或林地,都是屬於國有地。
對於今天走訪的南庄東河村,民眾種植的柳杉林或福州杉林,就是當地人的經濟作物。
一開始跟邱先生聊天時,認為他家後方剛徒步經過的一大片林地都是國有,直到請教他主要作物為何,他回答種杉,才知道後面這一片山林是他家的,是有權狀的,不是跟林務局承租的造林地,才得知這種狀況。
即便是如向天湖等主要是原住民居住的區域,仍然有私有地,也有原住民承租國有林地。
聊到為何不種植一些果樹類的經濟作物,邱先生的經驗是這裡獼猴太多,種果樹牠們會幫忙採收。最討厭的是他們只啃幾口就丟棄,讓果農血本無歸。
附近仍零星有種植經濟作物,園主就必須採取防範措施。例如原住民會種植水蜜桃或甜柿,為避免他們做亂,通常會採取擒賊擒王的手法,對猴王下手,以達到嚇阻作用。
大面積種植柳杉似乎較常見於新竹苗栗地區,他告知竹苗區域才可取得柳杉苗。
他告知南庄當地一位做柳杉種苗買賣的商人,搭華航飛機到日本採買種苗,卻遇到名古屋空難而喪命。查詢該事件,得知該事件發生於1994年,距今約三十年,正是邱先生家種植柳杉的期間。
邱先生告知廠商收購價格,一才大約十幾元。商人尚需雇工(原住民)伐木、搬運、裁切等。伐木工資一天至少要兩千元。
柳杉跟福州杉相比,柳杉的價值較高,可以做家具或建築材料,而福州杉大概只能做建材。
台灣俗稱木材材積的單位才為1台尺(長)X1台尺(寬)X1台吋(厚)=30.3cmX30.3cmX3.03cm。
從木工廠(https://woodenfactory.no31.tw/)得到下列訊息:
柳杉板材
三面清毛料,10尺x 14.5cm x 3.6cm:816元。145元/才。
毛料,10尺 x 3寸 x 6分:147元, 81元/才。
最後售價跟最初成本還是有相當差距,中間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頗多。
台灣曾種植罌粟
東河村是典型客家聚落,住民都是客家人。
這裡在日據時代是種植茶樹,更早的清朝時期則是種植罌粟!很訝異聽到這個說詞,再三確認確實是提煉鴉片的罌粟。他的家族定居在此已有數百年,他應該是從長輩口中得知這件事情。他說當時鴉片並不是毒品,是做為藥物,而且似乎大部分運回中國。
查詢資料,台灣早期確實有種植罌粟的紀錄,推估可能是荷蘭人引進的。
日本佔據台灣後將原本種植罌粟的土地變成茶園,後來再為種植林木。
真的很驚訝台灣曾合法種植罌粟提煉鴉片。
黃狗全程陪同
剛徒步沒多久,一條體型龐大的黃狗出現在後頭,原本有些擔心會咬人,觀察一陣子發覺沒有敵意,只是跟著蹓躂罷了!從頸部掛項圈看來,應該是附近居民養的狗,雄狗比較喜歡到處蹓。


產業道路終點為橫屏背山與食水窩山分岔點,不論往哪個方向均會進入原始路面。
不希望狗跟著進入後迷路,因此柔性驅趕牠離開,有人帶著一同遊玩,哪能那麼容易放棄,只好讓其跟在後頭。嚴格說來可能有一半的時間,牠都是在前頭帶路,有熟門熟路的感覺,顯然這不是頭一遭跟在人屁股後面進入林內。
看著牠忽而在前頭,忽而掉在後頭的景象,想到德國股市大師科斯托蘭尼的「遛狗理論」,提到狗與股市的對比。他形容股市像狗,實體經濟是遛狗者。股市太熱脫離實體經濟,如同狗跑到主人前面般,狗終究會回到主人旁邊,股市也會修正到合理的價位。
因為殿後所以不太清楚牠領先時的行為,根據夥伴告知,牠偶爾會朝可能有竹雞或山羌的方向追去,不過毫無所獲,給隨行的旅人一點樂趣罷了。
一路跟隨到離開林道,也跟著在民宅躲兩個多小時雨。
牠沿途以尿液標記領地範圍,即便在民宅屋簷下躲雨,也標記好幾次。因沿途標記多次又沒喝水,躲雨期間只做出抬腿的標準動作,但根本沒尿可用。
一到民宅猛喝水盆內的水解渴。經過兩個小時的醞釀,臨去秋波的一泡尿起碼有好幾百CC,直接噴在牆柱上,真是很不好意思,還好主人沒看到。
離開後回到產業道路,偶爾經過民宅聽到裡頭傳來狗吠,不知死活般侵門踏戶理論去,還好稍後總是可以現身背後。
也追逐幾次往來車輛,其中有一次久久未回,原先以為是遇到主人車子跟著回去,過一段時間還是出現。
接近停車處不遠處,牠又追另一輛車子,這次就不再現身,大概主人家就在這附近。原先還擔心若一路跟到停車處,該如何驅離牠。
除了曾經走阿白縱走,夥伴帶一隻狗全程跟團外,這是第二次旁邊有狗一路伴隨,老實說還不錯。
先民入山狩獵或採集,總會帶著狗隨行,不只可以幫忙狩獵也提供安全協助。
狗到處亂竄打草驚蛇,遭蛇吻的機率也會降低。
不過若想觀察生物那就不好,打草驚蛇也會嚇跑其他想觀察的生物。
這次行程大多數時間殿後,已經沒有太多機會觀察到容易受驚的生物,牠亂竄沒太大影醒。
因為家裡的狗是母狗,所以身上有狗的味道,牠三不五時會聞自己的褲管,顯然查覺到異性的味道。
回到家,狗一靠近身體,也聞了許久的褲管,顯然一樣也察覺主人身上有異性的味道。
狗的嗅覺、聽覺與靈敏性,確實會讓徒步過程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很特別的健行經驗。
天有不測風雲
氣象預報今天苗栗地區好天氣。
早上的天氣也確實如氣象預報,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太熱。
沒想到十點過後,天氣似乎逐漸轉變,十一點過後出現山嵐,海拔不過八百公尺,看起來似乎不妙。
離開最後一個山頭,感覺到零星落雨。
不久離開林場回到產業道路,雨勢逐漸變大,又過幾分鐘不得不穿上雨具。
還好旁邊剛好有民宅可以躲雨。
邊躲雨邊吃午餐,也邊滑手機查看雷達迴波圖,苗栗地區只有東河村週邊一小片水氣,估計午餐吃完雨也停了。
吃完午餐,感覺雨勢不僅沒變小反而變大,再度看氣象資料,喔喔區域變大且出現紅黃色,表示水氣逐漸累積。心裡頭還是認為下不久。
過了將近一個小時,雨勢持續且隱約聽到悶雷聲,打雷嗎?
雷聲愈來愈明顯,閃電也伴隨出現,而且聲音逐漸逼近。
有幾次雷聲近到狗都嚇得跳起來!
糟糕,原本預計一段時間雨仍未停歇,就冒雨離開,打雷就萬萬不可。
雷雨持續將近一個小時,才逐漸緩和。
從進入民宅到離開總共待了兩個半小時,真不是普通的久。
非常幸運,回到產業道路才下雨,而且剛好有地方可以躲雨。
離開民宅,沿途可以看到剛剛這一陣豪雨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山澗水,零星落石,路邊植物傾倒等,頗為怵目驚心。
回到竹37縣道,車子經過時駕駛還關心雨下這麼大怎麼還爬山!
這個經驗聯想到前些日子,飛龍瀑布發生數名參加溯溪活動者發生意外的事情。
當天的天氣跟今天有些雷同,天氣預報好天氣,出發時也是好天氣,卻在當地突然下起大雨。
夏季天氣型態變化迅速,戶外活動總是小心為上。這個季節,好發生午後雷陣雨,戶外活動最好能盡可能避開這個時段。例如早點出門早點回到安全點,以登山健行而言,過午至少已經在回程路上。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  專欄。https://language.moe.gov.tw/readminke/電子報_閱讀閩客021期(客).pdf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走讀虎山

 


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走了一趟位於苗栗泰安的虎山。
沒看到老虎,倒是在水雲吊橋前與半途,各遇到一群猴子。

路程
去程
07:20泰安溫泉停車場
07:40邊走邊欣賞虎山雄偉英姿與燦爛朝陽,花20分鐘過水雲吊橋到登山口
10:30抵達三角點
回程
10:40離開三角點
12:40抵達登山口,中間花一些時間在7號救援樁旁山澗,拍攝饒富意境的水景,好難得看到水量不大卻富有詩意的水景。
水雲吊橋海拔大約六百公尺,虎山三角點標高一四九二公尺,算是中級山的初段班,落差將近九百公尺。
從吊橋到三角點大約3公里,單趟行程大約3小時。

步道狀況
路徑明顯,沿途總共設置八個標號碼的救援樁。前五個比較密集,六與七之間屬於腰繞較為平緩路段,因此距離頗長。
過了七號開始陡升直到三角點的稜線。大約距離三角點八百公尺處設置第八號救援樁。
整個步道保留非常大的自然度,沒有太多的人為構造物。在容易滑倒的陡坡,使用客土袋疊出階梯狀踏腳處,有別於一般使用的木地板或仿木地板等,感覺更天然。
7號救援樁過後一路陡峭山坡,熱心民眾架設不少繩索,數量適中且確實提供安全協助。
除非漫不經心或邊走邊聊天完全未留意路況,否則不至於走岔路。
步道前半段完全沒有布條,偶爾可見到少數年代久遠尚掛在枝頭的殘缺不全者。後半段沿途出現由少數一兩個團體所設置的布條,對自己而言極少數有作用,其餘大部分皆是多餘。登山團體不須用這個方法增加知名度,當心如稍後將談及的「人設崩了」,被山友唾棄。

走讀紀錄
天氣非常好,一大早天氣晴朗,迎向燦爛朝陽探訪虎山英姿。
但不到十點鐘山嵐開始瀰漫在一千公尺以上區域,在三角點開闊處僅看到白茫茫一片,有點可惜。
前兩次走讀水社大山與加里山,被這兩座前段班的中級山最後路段嚇到。從停車場徒步到水雲吊橋之間,望向左邊可以看見頗有大壩神韻的虎山,山頭垂直陡峭的岩壁,令人頗為擔心無三不成禮,會延續前兩次的經驗。
後半段緩步行走於陡坡,一直做心理建設迎接最後岩壁的洗禮。因為沒特別查看軌跡紀錄的高度,直到前方稜線模樣出現時,心理還狐疑為何還沒看到岩壁,難不成還有另一個山頭?
上了稜線,看到方向指示牌,往左到三角點,往右前往加里山。難道這裡就是三角點的高度?半信半疑地左轉,沿著稜線走不遠距離,一處開闊處出現:三角點在此!
原來剛剛的腰繞,是為了從側邊上來!直接往上攻的點,大概是在5號樁的位置。

生態觀察
整個行程只零星聽到五色鳥聲,與極少數的繡眼畫眉聲音,沒有中級山常聽到的白耳畫眉。上次在加里山步道,沿途皆可聽到白耳畫眉的清脆叫聲。
三角點一出現眼前立刻止步,因為看到一些小型鳥靈活輕快地穿梭在旁邊樹木枝葉間,很勉強地按了兩三下快門,不確定是否捕捉到任何身影。
從其活動姿態與體型判斷可能是綠繡眼。回家檢視取得的畫面,得知是繡眼畫眉,果然跟聽到的聲音吻合。
感覺有點納悶。這個區域除汶水溪外,尚有一條山澗,回程還在某一處小瀑布處,用快門先決拍了一段慢速水流影片。植被也還算茂密沒有如柳杉林般單調,為何沿途只聞蟬鳴,鳥叫卻少聞?


步道前段的林相偏櫸木林,偶爾穿插幾株杉木(福州杉)。中間部分有幾叢竹子,也有一些杉木。後段則偏向雜木林。
大約在八號救援樁附近有幾株蠻大的殼斗科植物,不是很確定是甚麼櫟。
沿途幾乎都可以看到玉山紫金牛的蹤影,尤其是步道前段,幾乎形成紫金牛綠籬。也看到幾株黑星紫金牛,兩者的花有些差異。黑星紫金牛的花為粉紅色沒有斑點。

看到一群非常類似破傘菊的植物,不是非常確認,拍了一些畫面查詢後,仍不確定其身分。透過Google Lens查詢可能性很大,先擺著。
下山沿途留意下坡路況,目光被一個移動的小身影吸引,是一隻不知其名的小樹蛙,它身體顏色跟步道上的枯葉雷同,一個不小心極有可能踩上去,真是好險。
徒步中級山很少看到小樹蛙,大概是沒有其他生物的另類補償吧。
從停車場沿著汶水溪旁步道前往水雲吊橋途中,左右兩邊的景觀,除了虎山英姿與林木蒼翠蓊鬱的景象外,有幾處很大片的裸落岩壁,看起來頗為怵目驚心。汶水溪兩側的山坡大概都是這種地質,豪大雨期間容易造成土石崩塌,讓道路中斷。



徒步在步道間,偶爾可以近距離檢視這些地質。雖然是地質門外漢,但也可以了解這種破碎地質容易造成崩落。估計泥土層應該不是很厚。

山友互動
雖然不是假日,但連自己與同行友人外,總共有十人來此健行頗為訝異,而且都不是學生模樣者。
其中跟一位大姊相遇時,她提到今天真是適合爬山的日子並娓娓道來緣由。步道不會濕滑、出太陽但不會特別熱等,確實是如此。
稍後喜歡聊天的同行友人跟她閒聊幾句,得知先前她曾與其它山友走虎加縱走。她所謂適合爬山日子,應該是跟上次對比的結果。有比較才可以看出差異。
下山途中,大約在7~8號樁附近遇到幾位上行的山友,皆會詢問路程還有多久,換成自己也可能會詢問。遇到看似毫無盡頭的長陡坡,總是會有還要多久的念頭。

山設
最近經常在媒體看到「人設」用詞,了解後得知這一名詞是人物設定的簡稱,動漫或線上遊戲的角色通常是虛構人物,需要賦予如姓名、年齡、個性、外型等基本資料,也就是設定這個虛擬人物,這就是「人設」。
媒體上會將「人設」一詞用在政治或影視人物身上。例如最近MeToo事件讓很多影視知名人物翻車,媒體使用的詞彙為「人設崩了」。
走了一趟虎山,由「人設」聯想到「山設」。
台中市民平常若望向東邊,經常有機會見到層層山巒,比較近的可能是公老坪、頭嵙山或大坑山系,遠處的可能是大雪山系。
山系總是會有山頭冒出頭,居高臨下通常有比較好的展望,從日據時代開始基於土地調查的需要,在這些山頭會埋設稱為三角點的基石,作為測量的參考座標。
遠遠望像山頭,大多數呈現林木茂密的蓊鬱模樣,少數則會特別突出有造型,讓人印象深刻,人們通常也以其造型稱呼之,例如鳥嘴山、觀音山等。
回到剛剛台中市民遠眺東邊山脈的主題,有時會看到一個突出的近似三角形的山頭,若聽到它的名字為「鳶嘴山」,通常的反應是有點像,它的外型確實與猛禽類的鳶有點神似。
它的海拔將近二千二百公尺,是中級山的中高段班,看起來很高聳雄偉。若有機會親上其山頭,接近時的攀爬感受以及立足山頭所給予的感官感受,與遠眺山頭的感覺沒有太大的落差,確實很雄偉。
某些山頭遠望會有震攝感,有令人望之卻步之感。置身其間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虎山行就有這種感覺。
先前加里山三角點的視野,讓自己對於虎山三角點有些期待,抵達三角點卻有頗大的落差。
除了開闊處因山嵐而成為白茫茫一片外,其餘也是被茂密的樹木包圍,完全沒有任何景觀。

這種情形彷若溫柔的巨人般,令人望之生怯,接觸後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當然虎山的感受不是溫柔而是失望。
一個尋常人不太需要「人設」,只需在基本禮教範圍內真實的表現自我即可。
需要「人設」的人,通常是公眾人物或想成為公眾人物,透過「人設」讓給人的形象更符合想要的。若「人設」超出真實面太多,有可能會因此而栽跟斗而崩壞。例如一位德高望重育人無數的績優教師,真實面卻是辣手摧殘幼苗的淫魔。
至於「山設」呢 ? 虎山會因人們給的名號與遠眺的震攝感,跟身歷期間感受的落差,而說成「山設」受損嗎?
不會!
對山來說,不問世間萬物怎麼看待它,怎麼稱呼它,怎麼讚美它,怎麼對它失望,怎麼征服它都無所謂,它未曾吭一句!這全是世間萬物,特別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搞出來的噱頭,不理會也罷!
若人對於外界的風風雨雨,若也是以這種態度應對,那可以說「像山一樣思考!」
最近媒體上出現「太監說」,受波及的某一政治人物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我不是太監,沒辦法回應」,就具有山的高度。

結語
回程友人談及今天的收穫似乎沒有加里山多,從觀察到的生態數量而言確實如此。
但每座山頭每個地景都有其獨特處,若用心感受總會有收穫,也可以引發更多的聯想,進而產生改變人生看法的念頭。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端午後走讀加里山

 時程:

AM05:10從家裡出發
AM07:00在接近登山口前岔路處,發現往登山口路段被封,道路兩旁無法停車,準備停到下方私人露營區處。遇到一位騎機車的長者,稍後得知是鄰長告知,可以停到另一岔路上方不遠處的茶廠,可以容易銜接登山口。確實如他所言,花一百元停在安全的私人空地處。
AM07:08出發
AM07:20登山口起登
AM10:05抵達三角點2200M
AM10:50離開三角點
PM13:20回到登山口,等候友人回到登山口。
PM14:10離開
PM16:00到家
根據軌跡紀錄器的資料
從茶廠到三角點 總里程為4.08KM,費時2:55
三角點回登山口 總里程為3.41KM,費時2:50
海拔落差1433M ~ 2200M
步道紀錄
從登山口出發,在0.1K處往右邊岔出。在0.5K處橫渡風美溪。林相由純柳杉林成為柳杉林混雜原始林相。
前些日子顯著降雨,水量雖非湍急但也不少,穿著便鞋渡河時打溼。可以想像強降雨中或後,雖然橫渡路線架設繩索,仍可能稍具危險性。
沿途可以聽到風美溪的水聲,中途經過幾座小木橋。大約過了1.5K後水聲消失。回程接近這個路段時聽到水聲,還以為是下雨聲,虛驚一場。
大約在1.7K處,地勢平坦可以看到廢棄的鐵軌,這是舊時台車軌道的遺跡。
1.8K處的避難山屋,不論是量體大小或維護狀況而言都算不錯,很難得在中級山的步道旁有如此的設施。這應該是舊時的辦公或住宿處所改建的。
大約過了2.5K後漸漸地出現次生林相,不久便開始整個步道最艱辛的巨石區,伴隨展望佳的觀景處。
巨石區不少路段需要使用人工架設的繩索與腳踏點,不過基本上還算安全。
整個步道除了最後的巨石區外,大致維持20~25%的坡度平緩上升,不會有突然陡升或經過鞍部的情形。而且除少數路段使用木階梯外,大多是原始的路面或樹根。也因此若遇到下雨或潮濕季節,路面容易濕滑,這是需要注意之處。
沿途偶爾可以見識到露出清晰年輪的樹頭,也看到鋸斷為適當長度的樹幹放在周邊。沿途看到的柳杉,台灣禁伐已經有好幾十年,有些已經有相當的胸徑,應該是很早就種下的造林樹木。

步道標示

步道500M豎立一個典型的木頭里程樁。
另外,每100M會在樹幹的適當位置貼一片黃色菱形反光片,上頭書寫三位數的阿拉伯字,該數字為所在地點的里程數,例如005表示為0.5K,030表示3.0K。另每50M,也就是在兩個有數字的黃色菱形標示牌之間,會在樹幹適當位置貼上一片黃色菱形反光片,作為步道指引用途。
某些地方也會豎立大約2公尺高的方向與距離指示牌。指示牌所標示的里程與木頭樁的標示有些微落差,這倒是沒太大關係,里程只是一個參考數字罷了。
危險路段
原始地表容易受下雨或其他因素影響而變化,維持原始面貌的自然步道亦然。當出現這種可能讓徒步發生風險時,該段步道便須放棄另闢替代路線。
某些路段或許山友認為之字形爬升太慢,便以截彎取直的陡峭捷徑取代。陡峭路段人來人往一段時間,又經大雨沖刷濕滑容易發生危險。
林務單位在這些位置均會設置柵欄,提醒健行者不要使用有危險的路段。很不錯的提醒。
艱苦路段
長度大約500M的巨石區路段,讓人有永遠走不完的感覺。回程遇到反方向往三角點的山友,通常以「還多遠」替代問候語,有一位看似幾乎虛脫的女山友,甚至詢問「可不可以放棄」,回答她妳「如果放棄會很遺憾」回覆,因為她距離三角點已經不遠。
在巨石區前一座長木橋處,遇到第一對返程的熟齡山友,很熱心的告知今天三角點的雲海與景色真美,不要停留趕快上去。
聽他們這麼分享,趕緊加快腳步。才走沒兩步路巨石區的第一個大石面出現在眼前,後頭的路段根本快不得。走跳這種路段最佳的策略是心平氣和安步當車地推進,越急會越累速度反而更慢。

過了10點抵達三角點,確實是少見的中級山三角點展望,晴朗的藍天搭配朵朵白雲真是美不勝收,可惜部分區域已經被快速上升的霧氣壟罩,出現所謂的白牆。
聽其他在三角點的山友閒聊,得知登加里山最好在10點前到三角點,比較有機會看到雲海。
雖然沒見到全部美景,也算是差強人意了。

可愛的登山裝扮
氣喘吁吁抵達三角點前,聽到吵雜的人聲,一股不喜的情緒立刻湧出,本以為這麼早不會遇到人,沒想到這裡真的這麼熱門,真是應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三女一男的身影出現在三角點,一如以往東躲西閃,找個角落拍照觀察等候他們離去。
沒想到他們很熱情地打招呼,幫忙他們拍照。完成後禮尚往來,也請他們幫忙。
終於可以觀察周邊的景色與生態,可惜部分區域霧氣已經快速上來。
不久察覺他們拍了不少照片的位置,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拍照點,請他們再幫忙補拍。
此時那位男生說:這位大哥很特別很可愛,一定要跟他合照。
本以為他只是說說,還真的湊上來用他們的手機拍了一張合照,估計是好笑的鏡頭。
查看他們幫忙拍的個人照,明白那位男生為何想跟自己合影,還真是有點可愛。
滿佈滄桑的臉孔,搭配髮量稀疏的短白髮,穿著贈品模樣的有領T卹,搭配一件不是登山穿著的老舊卡其褲,足登便宜的便鞋。胸前掛一個應該是淑女使用的桃紅色肩包,標準歐吉桑,或有點阿達的歐吉桑裝扮。
這身裝扮出現在夜市街頭還比較恰當,看起來真的是很可愛,難怪他會那麼有興趣。
完全不在意自己這幅模樣,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也不會不舒適就好。
好玩!

追蹤師的模樣
從停車處出發,一路上沒遇到其他健行者,非常喜歡這種感覺。
大帥也禮讓自己先行,為了不驚擾可能突然遇到的生物,徒步的速度不變但刻意放輕腳步,盡可能不發出聲響。
過了1.8K避難小屋不久,隱約聽到前頭似乎有人聲,壞了,生物早早察覺人聲徒步聲,老早就避開。雖然想刻意邊等大帥邊跟他們保持距離,或許短暫之間生物又回到步道邊緣也未必。
無奈腳程有些差距,終究還是追上且超越一對青年男女。步道在這區域似乎有些混亂,林管處刻意豎立幾個告示牌,標明某條岔路不通,但不是特別清楚,偶爾走了幾步才察覺有誤改走正確路徑。
擔心大帥在這區域誤入迷途,在某一位置停下等候,這會兒又讓這對年輕人超越。
接近時互相打招呼,其中一位年輕人說:「大哥的腳步好輕喔」!回答她:「想要拍鳥,因此刻意放輕腳步」。
他們也似乎停下來休息,閒聊幾句後,突然問他們是否認識耳邊傳來的鳥叫聲,得到否定答案。
告知這是白耳畫眉的聲音,稍微說明白耳畫眉的外表特徵。它叫聲好聽,從進入登山口開始,沿途都可以聽到它們的聲音。
他們晚幾分鐘抵達三角點,從人滿為患的三角點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後,很興奮地告知剛剛看到白耳畫眉,特徵確實如所述,而且它正在吃抓到的蟲子,真是很幸運,也可說孺子可教也。

蜜蜂或蒼蠅
很喜歡最近電視兩則很逗趣的廣告,「畢兒綠茶」是一個從外表與名稱就是標準的啤酒,但內容又不是酒精飲料。兩則廣告以教官與臨檢人員最後「畢兒綠茶」到底「是啤酒?還是綠茶?」的搞笑模樣收尾。
為什麼談到這則廣告?在三角點以為看到一隻蜜蜂,事後才知道是一種蒼蠅,所以「啤酒或綠茶」改為「蜜蜂或蒼蠅」!
在三角點追拍兩隻星鴉捕食午餐過程,發現邊坡正下方不遠處一株小灌木,一隻蜜蜂不時過來停棲一會兒,樣子很可愛。海拔2200公尺可以看到蜜蜂,也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
利用追逐星鴉空檔,偶爾捕捉它剛好停棲的身影。陽光非常充足,所處位置也適中,因此可以拍到一些還不錯的畫面。
只是感覺有點奇怪,這株小灌木上頭沒有花朵,蜜蜂為何會過來?
而且根據了解,蜜蜂很少會靜止停在花叢間,而是很辛勤地穿梭在花叢間採蜜。即便是停下來,也是不停地採蜜,彷彿要讓身體裹滿花粉般。
不過正忙於捕捉周邊所有感興趣的內容,沒有心思繼續思考這件事。
不久,這隻蜜蜂剛好正面朝自己,可以更仔細觀察。
查覺到它一個很特殊的動作,兩隻前足互相搓,好奇怪的動作,這不是蒼蠅才有的行為嗎?真的好奇怪!
雖說在正下方,其實也是有段距離,陡峭邊坡不可能更靠近,所以根本看不清蜜蜂的細節。
檢視取得的畫面才發覺,它像蜜蜂般3條寬黑色帶橫跨黃褐色背部,有許多黑色刺毛,這不是蜜蜂!
繼續觀察,頭部有複眼和口器,根本就是蒼蠅嘛,只是遠遠望之像蜜蜂罷了!
搜尋後得知它是棲息於中海拔地區的寄蠅科寄生蠅屬昆蟲豔斑寄蠅。
加里山為中海拔地區符合它棲息條件,真是很棒的觀察與發現。
有點小遺憾沒有影片,若當時察覺它不是蜜蜂就會啟用錄影模式。

數位相片拍照零成本
雖非假期卻遇到不少到此活動者。
生態豐富景色優美的山區,拍了不少照片。
到家後抽空拿出相機記憶卡內容,真是頗為嚇人的數字,竟然超過8百張相片。
初步篩選去掉重複或畫面不優的內容,也還有5百張,需要再篩選幾次,只留下值得的內容。
當今拍照只需支付相機購買與記憶卡費用,拍照完全不需要任何費用,而且可以即時觀看結果。後須編修、保存與分享也甚為便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地就會產生不少的影像檔。
沒觀察到今天所有人的拍照方式,有看到的活動者都使用方便又容易觀賞的手機,大概只有自己使用不是很專業的相機,感覺蠻異類的。
手機螢幕大,拍照後可以立即仔細查看相片細節。不是很專業的相機螢幕小解析度又不高,不太容易查看細節,彌補方法是多拍幾張以防萬一,因此才會有這麼多相片。
不過因為相機的功能性,可以透過光圈、快門與曝光值的應用拍出比較有層次的影像,這也是自己近來喜歡用相機的原因。
沉澱幾天再繼續決定要留下哪些內容吧!
沒帶腳架,屈就於地形將就縮時攝影快速變化的雲霧。
放置相機的位置很明顯。
三十分鐘的時間,有兩位女山友看到相機後,脫口而出縮時攝影,顯見不少人認識熟悉這種攝影手法。
雲層變化速度緩慢,但霧氣上升的速度極快,不需要縮時就可見到霧氣上升的縮時效果。

資訊過載
上次在水社大山,一位山友談到一個月會來一趟。
這次聽到一位山友說每年會來一次加里山,不知有沒記錯單位,總之會定期來此。
自從對生態產生興趣以來,有不少次健行回來後總希望有機會可以再前往,看看漏掉或觀察到生態的後續變化,然沒有一次成真!
最大問題是距離太遠,外加當前的狀況,很難實現再次探訪的念頭。以這次加里山行程,自行開車來回費時4小時,幾乎快接近在步道上的5個半小時。
自己每週走訪的附近郊山,出家門十來分鐘便可抵達,活動個2小時,還可以回家吃早餐。
郊山、低海拔、中海拔、百岳各有其特色,當然越少接觸的場域,不熟悉的內容肯定更多,也有更大的興致走訪。
一般人偶爾可以到餐廳打打牙祭或參加宴會品嘗美食,對於宴會的佳餚會有想品嘗的念頭,但不會有強烈想飽餐的念頭。
三餐無以為繼的街友,鮮少有機會品嘗美食佳餚。若有機會肯定會飽餐一頓,甚至會想方設法塞滿包括衣服在內的可能容器,好可以繼續品嘗。
那些可以經常走訪著名山岳的山友,如同偶爾可以打打牙祭或參加宴會的一般人。山岳對於自己彷彿山珍海味對街友般。
這讓自己想起資訊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當今的媒體訊息對於現代人而言彷彿資訊過載,訊息如爆炸般無所不在。每天看新聞台會讓人抓狂,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看過新聞台了。
一個普通的健行跟資訊過載啥牽連?
一趟熱門的中級山健行,竟然可以拍得超過8百張的相片與影片,這就是資訊過載。經過每一個角落的一景一物都想要全部收錄到記憶體內。
為何會如此?
街友有幸得以享受大餐,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享受,因而盡可能吃盡可能拿!
山友有幸得以走讀山林,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走訪,因而盡可能看盡可能拍!
事情就這麼簡單直白。
以加里山的行程而言,那位有幸可以週期前來的山友,總的來說收穫肯定比自己還多,起碼可以看到山川變化的歷程。
但就此趟而言,自己的收穫肯定比他還多,因為一景一物對自己都是新鮮的,而很多景物他都熟悉了。
不只這一次如此,幾乎每一次走讀山林過程都是如此。
很多人健行後,就是分享活動照片與簡單的見聞。自己則是需要花不少功夫,盡可能將所見所聞化成文字,並且將所獲得的影像編輯成影片,主要是做成日後自己可以回顧的資料,也順便跟有興趣的親友分享。
鳥類與動物觀察
整個健行過程白耳畫眉清脆的叫聲不絕於耳,也跟途中相遇的年輕人分享這個觀察。很幸運拍到清晰的覓食畫面。
在1.5K附近尚可以聽到風美溪潺潺水聲處,發現兩隻正在覓食的紫嘯鶇。接近時它們似乎沒察覺自己的出現,直到夥伴抵達才察覺,因此可以從容地拍照。
很遺憾時間尚早光線不足,又無法太靠近,因此影像的品質不優。不過可以在步道靜靜地觀察那麼久,也是一件樂事。
在三角點發現兩隻星鴉不停地覓食,其他山友忙著拍照與聊天之時,自己則是好好地欣賞兩隻星鴉飛舞覓食過程,也取得一些還可以的畫面。
二個月前見到星鴉停在喜好的華山松上頭,估計這邊應該也有華山松只是沒有見著。
在風美溪渡溪處見到一種未曾見過,類似繡眼畫眉的小型鳥,查詢後得知其為黃尾鶲,不是很常見的鳥類,曾經是夏候鳥,如今已經被認為是留鳥。稍後在登山口等夥伴時,也見到它停在信號線上頭。
因有一段距離,加上霧氣飄過來能見度變差,一開始認為是麻雀,因為平地這種體態類似會停在電線上頭的是麻雀。回頭一想不對,這裡是中海拔地區應該不是麻雀,很費力的觀察後覺得有點像繡眼畫眉。事後查看影像確認也是黃尾鶲。顯然它在這個區域或許已經有族群。這是今天新認識的鳥界朋友。
另外見到冠羽畫眉身影,聽到繡眼畫眉聲音,但沒有取得影像。
這次認識兩種昆蟲,豔斑寄蠅與食蟲虻科鉤拱翅食蟲虻屬 )的鉤拱翅食蟲虻。
沿途的植物可以肯定叫出名號者不多,絕大多數都是陌生的。
加里山步道最廣為熟知的植物是一葉蘭與水晶蘭,或許沒緣或許時機不對,都沒有見識它們的身影。
比較特別的植物是回到停車處前,隔壁的露營區綠籬處一株葉子很類似巒大杉,但果與植株型態不相同的喬木,查詢後得知其為台灣粗榧,很特別的喬木。
取得很多不知名植物,尚需要慢慢消化探究它們的身世。
加里山真的是很值得再次來拜訪,但此次平常天,卻也遇到幾十位山友,假日健行者肯定如過江之鯽。
唉,有沒有機會都在未竟之天,人多的問題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