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豐原南坑聆聽水聲賞生態

 一早雲層很厚,看起來不是很好的走跳天。由豐原一路往崑山騎行過程中,不知是否因為昨晚睡得不是很安穩,或腳踏車胎壓不足,或體力下降,總之有力有未逮之感。

去程是上坡,只快速掃描心目中的生態熱點不做觀察與紀錄,回程再仔細觀察。
還好一口氣上達崑山頂,剛好太陽突破雲層,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當然不能錯過跟它同框的機會。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柯南style清風嶺行

週末蟄伏兩天的滾石,週一按照慣例前往清風嶺步道走跳,回程不採取以往直接回到位於北坑巷的停車處,而是取道天山大佛寺經由中坑,這是受到在一號步道末端看到的一個事件而引發的念頭。他認為今天的活動很柯南。

一號步道原本可以串聯二、三號步道構成O形縱走。不過去年地主將部分路段封閉後,就只能原路往返。

剛被封閉不久,曾有善心人士在步道入口處標示此路被封閉的訊息,一段時間後這個告示牌就自然脫落。

每次來此步道,幾乎都會遇到零星幾個人,猜想有些人應該跟自己一樣,知道必須折返但仍然來此活動,無非是要享受清靜的郊野活動。

少數人可能不知道被封閉,而在中途被迫折返。活動的目的不在於路徑如何,而在於過程中的享受所以應該也不會有怨言。

今天來此活動,發現最後一段約140階的好漢陡坡起點處,被人用幾根樹枝圍住,表示不宜前行。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郊外走讀雜思

 氣象預報今天北台灣清晨溫度下探20度,中部地方也感受到東北季風的威力,至少讓自己起床時已經是平日出門的時間,而抵達步道停車處時接近平日回程時間。

前些日子週一清晨似乎延續假日人聲鼎沸的聲勢,也是頗多的健行者。在這種地方不喜歡自己以前用的登山名詞,近來喜歡用健行。今天人似乎比較少,更精準說應該是隨著疫情放寬而減少。估計應該是解封了,有比較多地方可以去。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抓非洲大蝸牛送彩券

 無國界的時代不僅是針對人類,也針對地球上其他物種。

原本還認為蝸牛很可愛,甚至拍攝它們交配過程的滾石,為了要將這個短片發佈到臉書,查詢了相關資料,才驚覺它們對於植物的嚴重危害,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入侵最嚴重的物種之一。也終於知道院子某些植物的嫩葉,三不五時會大量消失的原因。利用閒暇時光經營菜園的妹婿,剛好也跟他抱怨非洲大鍋牛對於蔬菜的危害。

雙十國慶後疫情緩和時清風嶺行

 新冠疫情緩和,生活逐漸乎復正常,似乎少了疫情期間的寧靜,所以疫情是好是壞,就看從甚麼角度來看。

對滾石來說,疫情期間好處稍微多一些。平常就很少出門,可算是準居家隔離的狀態。因此,無法到外頭趴趴走,或是趴趴走時有總總的限制措施,對他都沒啥影響。

反而因為趴趴走的人變少,當滾石有需要出門時,感覺清淨多了。

可惜現在慢慢的又恢復常態了。

別的不說,今天短短個把小時的走跳就碰到兩件事情。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植物觀察面面觀

 全世界的植物大約有45萬種,中研院所建置的台灣物種名錄登錄9100種植物[1]。

認識植物不僅是課堂的學習項目,很多人平常也樂此不疲。
可以從認識不同植物的廣度著手,也可以認識某一種植物,在不同生命歷程所具有的特徵著手。
翅果鐵刀木

翅果鐵刀木生長觀察紀錄

 2020年10月底在院子發現一株剛冒出頭的豆科植物,羽狀複葉表明它的身分,但是真實名字則尚未得知。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自行車正確騎乘調校探究

 撇開電動不談,自行車是人力交通工具,以人為動力來源,自行車為輸出裝置。動力來源所做的功是否可以最大化,動力來源與輸出裝置是否可以完美匹配至關重要。

莢果與花並存的相思樹

 台灣丘陵地區隨處可見的相思樹,莢果與花同時存在的情況不常見。

五月開花後的莢果已接近熟成階段,顯然花是不按牌理出牌者。

話說回來,自然界沒有按表操課的規矩。同理身為自然界一份子的人,偶而脫序也是可以理解。脫序中仍有一個「序」字,尚未脫離常規的約束,如同此刻冒出幾朵花的相思樹仍有更多的「莢果」般,大體上仍未失控!

俗話說「多變才是人生」,重點是要拿捏合宜才是!

大自然處處是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