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溪是鷺科鳥類群聚處,旱溪源頭的第一座橋「來鷺橋」,不是浪得虛名。
鷺科鳥類很怕生,在旱溪兩旁防汛道路的自行車道上頭,只要一停車,即便它們是位於遙遠的溪流中央,甚至是對岸的灘地,仍然會飛走,所以僅能從遠處取得畫面,很難接近它們。
一路從南陽路跨越旱溪的橋樑開始,一路往下游騎車,也沿途拍攝遇到的鷺科鳥類,特別是白鷺鷥。
零星拍到小白鷺跟中白鷺。
在某一處較開闊的溪床處,看到三隻白鷺鷥在靠近對岸灘地處覓食,躡手躡腳的停好腳踏車,靠近路旁的欄杆,使用長鏡頭相機取景。
意外發現剛好是大、中、小白鷺各一隻,而且陽光位置剛好,趕快拍攝各種特徵。
突然發現一個不是很熟悉的身影劃過鏡頭,停棲在旁邊的植被內,僅出現部分身影,鏡頭拉近一看,是「栗小鷺」!之前有人曾在提到在旱溪看到它,但一直無法親眼目睹,今天終於可以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真是收穫滿滿的一趟行程。
查詢相關資料,可以得到非常詳細的內容,包含其外觀的特色,以及在不同季節所呈現的不同樣貌,老實說有點複雜。
大、中、小白鷺雖然在成鳥階段,體型確實如其名字中所隱含的內容,但不是作為判斷的準則。
依據台灣國家公園所提供的資料,將這三種白色型鷺科鳥類的資料摘錄如下:
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1]
台灣常見的低海拔地區留鳥,身長大約60公分羽毛潔白,嘴黑色,腳為黑色但腳趾為黃色。
中白鷺Egretta intermedia[2]
台灣常見的低海拔地區冬候鳥,身長大約70公分羽毛潔白,嘴黃色,腳與腳趾皆為黑色。
大白鷺 Ardea alba[3]
台灣常見的低海拔地區冬候鳥,身長大約80~100公分是白色型鷺科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羽毛潔白,嘴黃色,腳與腳趾皆為黑色。
根據自己的經驗,在溼地看到白色鷺科鳥類,第一個判斷依據是嘴顏色與腳趾顏色,這是肉眼最容易辨認的地方。
若距離太遠無法透過它的特徵辨認,那麼有比較大的機會是小白鷺,因為它是留鳥,若在冬季就不太一定。
若為黑色嘴黃色腳趾,或是頭後方有2根長飾羽,那就是小白鷺。
若為黃色嘴黑色腳趾,那可能是中或大白鷺。若能靠的夠近,或是使用長鏡頭相機或望遠鏡,可以觀察眼睛下方的嘴巴開裂處,若超過眼睛則是大白鷺,否則是中白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