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到三峽找大豹跨年

 日期:二0二三十二月三十一日

新北三峽的金敏子山、詩朗山、塞口坑山及內金敏山四山O形縱走
總里程:約十二公里
總時間:約六個半小時

地理概況
分布於新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與宜蘭等中北部七縣市山區的泰雅族,是臺灣分布領域最廣的原住民族。
此此走訪的區域,位於新北與桃園交界處的山區,這個區域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落。
東西走向的大豹溪,在三峽區金敏附近匯入三峽河,再匯入大漢溪,最終匯入淡水河。
走讀路線隔著大豹溪,與右岸北邊的插角相望。
在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正北方約一公里處的大豹煤礦(24.935861,121.37449),改名為利豐礦場,礦坑已經封閉。因此這裡也曾是採礦區域。
一九00年代日據時期,透過讓漢人開發樟腦方式強勢殖民各部落,並以政策勸誘深山部落,往淺山地區遷移。大豹社也因與樟腦開發業者發生衝突,演變為大豹社事件,直到一九0六年才停歇。
大豹社舊址,大約於現今的插角里與有木里位置,此兩里都位在大豹溪河谷。這是沿襲西元一九二一年左右,日本人在此設立插角、有木兩個隘勇監督所舊名稱。這兩個里分別有大板根遊樂區,與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兩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日方為紀念一九一0年代,因武裝衝突而喪命的大豹社原住民與日軍,於一九三0年代中期在外插角興建三峽大豹忠魂紀念碑。

摘要
二0二三年最後一天,與夥伴走讀三峽區深具歷史意義的山林。
冬季北部天氣容易受東北季風季節影響,行前夥伴告知需要帶雨具,恐會有零星降雨。
天未亮從中部出發,途中見到東邊雲彩,寬心不少。收音機傳來氣象局預報跨年日天氣概況,東北季風午後開始影響,風力顯著增強,這表示早上天氣還好。
果然如氣象預測,健行開始便是晴朗,不冷不熱的好天氣,在第一座山頭捕捉到陽光燦爛容顏。午後抵達最後一座山頭,才一如預報風力跟天空雲層均逐漸增加。
徒步超過六個小時,竟然只喝了一罐水,夥伴也差不多,這表示沒流太多汗,也表示氣溫適合健行。
整個行程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部分說明。
起登點到金敏子山
短暫的村落道路,切入原始路面便開始拉升高度,大部分是非常天然狀態的景象,開始平緩路程,有一處斷壁殘垣,廢棄的屋舍,以及一些附近居民開墾的菜圃,未見經濟性作物。在大約路程三分之二處的大岩壁前,有熱帶雨林的感覺,很潮濕植被非常茂密,雖然是陡坡,但安步當車下不會太累。大岩壁是另一番景象,比較乾燥的感覺,植被也稍有變化。
因為無法直上岩壁,過了岩壁後出現髮夾彎的情況,在軌跡上可見到幾乎是兩條條疊的軌跡。先腰繞再從稜線折返直到金敏子山。
金敏子山到塞口坑山
這個路段基本上徒步於稜線,起伏不大,有一部分借道產業道路。路經不少孟宗竹林,也遇到幾位在園內忙農活的民眾。出現零星未維護的桂竹林,以及一小片柳杉林。稜線日照較充足,因此跟第一段路程有明顯差異。
塞口坑山到內金敏山
塞口坑山是整條路徑最高點,因此這段路幾乎都是下降,不少地方需要藉助山友架設的繩索,也有不少的零星巨石。這個路段大概是相對稍微困難與有危險性路段,畢竟落差大的下降,總存在若干風險。
內金敏山回到起登點
這段路程大部分走在產業道路上,踢了二、三公里的產業道路,不過也可以走原始的林道。走了將近五個小時,回程路段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產業道路。
雖然第三段稍具挑戰性,整體來說這是一條適合一般人的大眾路線。
途中遇到一位輕裝的跑山者,這條路線看來也適合愛好這類型活動者。
藍天登山隊在路線開始處與途中適當位置,貼心的提供淺顯易懂的全線路徑圖。該圖面製作時間標註於二0二0年三月。這些詳細的說明版,提供給健行者有用的資訊。
健行心得
生態觀察
本年度大約十次的山區活動,今天應該是極少數沒有拍到鳥禽與生物的一次。徒步過程處處聽到熟悉的鳥叫聲,包含小彎嘴、繡眼畫眉、綠繡眼、山紅頭、五色鳥、紅嘴黑鵯等,但因為植被太茂密,未能清楚看到它們的身影。虛晃一招的小彎嘴與紫嘯鶇來不及捕捉畫面。
這個區域降雨充足,植被茂密多樣性又高。行車途中夥伴告知,今天有機會看到艷紅鹿子百合。雖沒細問,他應該是看到他人分享的心得。
棲息在台灣北部潮濕岩壁的稀有特有種植物,之前曾在萬里近距離欣賞它美不勝收的模樣,也看到長喙天蛾穿梭其間的景象。所拍攝的花朵,是親手設計與生產兒子婚宴禮物的主角之一。
沿途,只要經過它可能出現的地方,總是不停地張望,盼望有機會再次目睹它的丰采。很遺憾未能如願,倒是看到不少也會開很漂亮花,也有點神似的毬蘭植株。
見到水鴨腳秋海棠小苗,葉子很像腎臟,起初以為是巒大秋海棠,查詢後發覺錯誤是同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水鴨腳秋海棠。它的莖幹富含水分,類似酢醬草的酸鹹味道,可做為野外求生水分來源。
沿路看到滿樹黑色熟果小喬木,得知是紫金牛科竹杞屬的大明橘。
主要觀察到的植物如下:
新認識綠花肖頭蕊蘭、能高羊耳蒜、水鴨腳秋海棠、大明橘(黑色熟果),已經認識的大仙茅(船子草)、觀音座蓮、穗花蛇菰、鳥巢蕨、石葦、腎蕨、台灣桫欏、裡白、芒萁、山胡椒、鹽膚木、烏心石、毬蘭、柚葉藤、風藤、階梯草、申跋、幹花榕、台灣山菊、...

前後呼應的虎頭柑

離開產業道路,開始徒步前經過的第一戶人家,門前種植一株果皮尚深綠色的虎頭柑,碩大的果,令人忍不住多看兩眼。
主人剛好在附近,道早後,他看到三人一身打扮,問道,爬山喔,今天的天氣很適合。肯定語氣回覆後,問道,這株是虎頭柑嗎?果實真是巨大!也同樣得到肯定的回覆。
接著的話題便圍繞在這株虎頭鉗上頭。
突然間,瞥見一個巨大的身影伴隨聲音滑過眼前,停棲在主人家圍牆上,紫嘯鶇!即便相機已經在手上備妥,剛拿起來,它立即飛走,可惜!走完全程才知道這是今天唯一看到清晰身影的鳥禽。
邊拿起相機,邊追隨它的身影時,口中唸出它的名字,這位民眾立刻回應,這裡很多!挖塞,有這回事。
他繼續加碼,這裡野生動物很多,包含山羌、長鬃山羊,哇,今天有福了!他繼續補充,這裡的原住民,好像是泰雅族,現在很少打獵了。
既然談道原住民,順著這個話題請教,這個區域是以前是大豹社的傳統領域,日據時代被強迫遷移到詩朗區域。他沒否認,但似乎也不是絕對的肯定,大概是如此吧!
道別後,看了房屋牆上門牌一眼,隨口念出金敏,因為今天拜訪的第一個山頭是金敏子山。這位民眾回應,這裡以前是金敏里,後來因為人口較少,與另一個圳頭里合併為金圳里,了解,額外多一項資訊。
說到虎頭柑,返程離開步道回到產業道路,遇到第一戶人家門前也種兩株虎柑,主人也剛好在門前,道好後,又是以虎頭柑開啟話題,有始有終真是好巧。


更巧的是,沿途盡是青楓亮眼紅色的身影,這些都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沿途看到不少小苗,就是證據。這戶人家屋旁也種植兩株高大青楓,紅葉撲滿整個車道。車道上完整撲滿楓葉,沒看到車痕輾過的跡象,轉頭望了停在院子的汽車一眼,問道,車子很少開嗎?他回,沒有,經常開!真是太神奇了。
回程踢了二三公里產業道路,也看到路上零星種植楓樹,附近也有不少落葉,但黃色葉子沒有步道上紅葉漂亮,這是楓香。
都會區種植的楓樹,絕大多數是楓香,它的樹幹筆直樹型優美,而且具有經濟價值,因此較常被當成行道樹或景觀植物。
楓香與青楓是不同科的植物,楓香是楓香科或蕈樹科楓香屬原生植物,青楓則是無患子科楓屬特有種植物。
葉子的差別為楓香是互生三裂,青楓則是對生五裂;楓香開花期為三、四月總狀花序,青楓則為八、九月聚繖花序;楓香果為球形聚合果,青楓則為翅果。
任教於台大植物系的李學勇教授考究中國古代典籍,與日本的資料後,將原本稱為楓樹的楓香,以及稱為槭的楓樹正名。也就是將當時人們所稱的楓回復為正確稱呼楓香,將槭恢復回楓樹,換言之楓與槭相等,槭就是楓。
大溪河階地形



大豹溪匯入三峽河,三峽河匯入大漢溪,大漢溪匯入淡水河,所以大豹溪是淡水河上游。
告別當地熱心民眾,準備踏上旅程,抬頭遠望前方,一個高聳露出大片岩壁的獨立山頭出現眼前,夥伴估計它應該是今天要拜訪的第一個山頭。也附帶提道,途中會遇到打卡景點的大岩壁。
聽到大岩壁,期待又怕被傷害,期待看到壯闊岩壁,很怕帶來的困難度。
大岩壁出現眼簾,確實很壯觀。
接近後,看到岩壁上出現壺穴,以及不少侵蝕的孔洞,這表示這片岩壁曾經受到水的侵蝕,立刻聯想到河階地形。台灣有幾個著名河階地形,因住家附近的新社河階地形而認識,這附近有另一個大溪河階地形。這裡距離大溪不遠,這種地質現象,可能有所關連。查詢相關資訊後,極有可能是如此。
大漢溪與三峽河,各有古大漢溪與古三峽溪的名稱。目前大漢溪在三峽河匯入後,繼續往下直到匯入淡水河之間,流向朝東北方向。
但十幾萬年前古大漢溪開始改道前,卻是直接朝西流入台灣海峽。溪流會改道通常是地表發生變動的結果,古大漢溪會改道也是如此。幾十萬年前發生在北台灣的地殼變動,抬升了林口台地,也陷落台北,因而逐漸形成台北盆地。
古大漢溪逐步從朝正西方往北邊改道,也逐漸向逼近古三峽溪地盤。地勢較低的古三峽溪,經過十萬年的漫長時光侵蝕源頭山谷,最終發生向源襲奪的現象,而與古大漢溪發生連結,形成目前的狀況。
正如台中新社河階地形是發生在新社,位於另一邊豐原郊區的公老坪山區也是它的一部分。大溪河階地形發生在大溪,位於另一邊的三峽山區廣義來說也是它的一部分。這麼一來,壺穴或侵蝕的地表,所造成的可能原因就明朗了。
當然絕對的門外漢的推測,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結果,不過這是自己所知範圍推測,提出來就教大眾。
在這裡另外發現有趣的現象。這片大岩壁上頭呈現突出狀,下方形成一個可以避雨的環境,甚至有人在某一角落擺上香爐。看到這景象,想到中國終南山,隱士與修道者利用自然形成的山洞與岩壁,作為修道處所的情景。
蟻獅陷阱?

也看到乾燥的沙土間佈滿大小不一的小孔洞,第一個念頭認為這是登山杖造成的。
另一位有經驗的夥伴,則是認為這是沙豬的傑作,不過他認為這裡沒有螞蟻,怎麼會有沙豬。沙豬!是甚麼東西?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聽完解釋後仍然是一頭霧水,聯想到的是沙灘上的蝦猴。他之所以認識,是因為小時候曾經養過。真是太神奇了,我連聽都沒聽過,他竟然養過!
經他這麼一說,更仔細查探這些小洞,也希望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查探後,否定一開始認為的登山杖造成因素,也沒有發現任何螞蟻的蛛絲馬跡。
這麼新奇的事情,當然值得繼續追下去。
餵了一張最清楚的圖片給Google Lens,出現許多非常神似的圖片,大部分是外文資料,少數中文資料中出現蟻獅與沙牛,還真有這種生物!
閱讀文章內容後,認為夥伴的猜想是對的。
台灣稱為沙豬的蟻獅,中國稱為沙牛。
蟻獅是蛟蜻蛉(蟻蛉)的幼蟲,頭部具鉗狀大顎,會在沙土中挖掘漏斗狀的沙坑,並潛藏在沙坑底部。若有螞蟻等小型昆蟲經過且掉落。因沙土鬆散,讓這些生物無著力點爬出沙坑,而且這個動作會讓蟻獅知道獵物上門。
根據昆蟲專家Gaga老師的說法,雖然常見蟻獅在沙地上挖掘的沙洞,但要看到廬山真面目卻不容易。
夥伴試圖用登山杖撥弄沙坑,卻也無發現蹤影,不知是真的不存在,還是因為認為沒螞蟻,所以蟻獅也離開了,只是隨意撥弄,若仔細檢查其它洞穴,或許會發現也不一定。
想起來還真有點扼腕
媒體報導四湖鄉有一座沙豬生態館,除了沙豬別名外,還有沙猴、沙虱、沙鱉、倒退嚕等稱呼,有機會前往可以順便瞧瞧。
從沙豬認識蟻獅,依稀記得幾年前參加環境社團活動,曾經看過一種會將枯葉或廢棄物背在身上的幼蟲,不明就裡的人會驚訝於垃圾怎麼會移動,名字好像也有「獅」字。查詢後確實名稱為「蚜獅」,它是草蛉的幼雛,因為喜歡吃蚜蟲,加上與蟻獅一樣大顎發達,所以有「蚜獅」的名號。
烏心石
大伙心滿意足地欣賞沿途美麗的楓紅景象,夥伴有感而發地提到,霞喀羅步道的楓紅不及這邊的漂亮。
依稀記得霞喀羅是某一種當地盛產植物的原住民話,聽他這麼一說是楓樹嗎?查詢後得知當地盛產的烏心石,泰雅族語為Syakaro,所以霞喀羅是烏心石。
離開第一個山頭剛踏上銜接第二座山頭詩朗山的產業道路,被散落地上一些小白色花瓣吸引,這不是烏心石嗎?怎麼這個時候開花,平地的烏心石大概都要春天才會開花。抬頭搜尋,果然看到兩株高大的烏心石,上頭開滿白色的花。這個時候開花也算正常,院子跟它同屬含笑的含笑花也正要開花。
原住民的居住正義
居住正義是這次總統大選的主軸之一,徒步於步道間,看到沿途景物,三不五時有感而發而談到這個話題。居住正義不是現在才有,就以今天活動的區域而言,日據時期也曾發生居住正義問題。
日本人讓平地人來到這個區域,砍伐樟樹提煉樟腦。這是泰雅族大豹社的生活領域,因伐樟而與平地人發生衝突,引發著名大豹社事件。事後僅存的數十戶大豹社住民,被強迫遷移到詩朗,這就是對當時原住民的居住不正義事件。
遙想大豹社事件


走訪的四座山頭,金敏子山與塞口坑山有極佳展望點,大豹溪流域以覽無疑。
金敏子山可以看到遠處某一很高的煙囪,認為有可能是木柵動物園的煙囪,鏡頭拉近後沒看到動物圖像,不是該處。
透過Google Lens搜尋,藉由煙囪表面塗裝,猜測極有可能是新店垃圾焚化廠。兩點的直線距離大約十四公里,兩點之間最高的山脈約莫同高度,所以是該焚化爐該錯不了。
四座山頭海拔最高的塞口坑山,可以從三峽河谷一路遠眺鶯歌樹林河谷平原。
遙想百餘年前,日據初期,漢人與日本人沿著三峽河谷進入,佇立十數公里外山頭的大豹社原住民,早已洞悉,而且隨時掌握即時動態。
一九00開始的大豹社事件,主要戰場在大豹溪右岸(北邊),而走訪這幾座山頭則是位於左岸(南邊)。對於交戰多年的所有大小戰役,均逃不過位居山頭的瞭望者。這應該是日軍久攻不下的因素之一。這應該也是事件後,日軍必須將大豹社殘餘住民,遷移此處的原因。徒步過程伙伴曾問及,日本人為何不將大豹社原住民遷村到大豹溪谷就好,反而離鄉背井往南遷,當時回答不知道原因。
透過觀察該處的地理條件,猜測原因之一是不讓他們有機會再搗亂吧!
在這兩座山頭可清晰看到北方,大豹溪對岸二公里餘外的三峽忠魂碑區域。佇立山頭遙想百餘年發生在此的戰役,慘烈到日本人要在此樹立紀念碑,悼念在此犧牲寶貴性命者,想到人應當記取歷史的教訓。

像原住民一樣思考
自拜讀生態學家與文學家Aldo Leopold的大作《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便經常掛在嘴邊,也作為生活態度的參考。
將單純登山健行視為走讀山林,也有好一段時間,也具體力行走讀。
這次走讀大豹社事件發生地,佇立在山頭遙想當年情景,腦海中出現「像原住民一樣思考」的念頭。走讀或走跳被早期原住民視為家的山林,在此活動當然要以他們的生活態度為依歸。敬畏山林是基本理念,山林提供食衣住行育樂所需,所有要「敬」;山林雖提供生活所需,卻也處處隱含可能危險,所以要「畏」。
登山健行可以接近大自然,陶冶身心與帶來健康,但也處處潛藏危機,稍不留神危機就在眼前。
夥伴聊到曾經遇到一位警員,閒聊間得知喜歡穿比基尼在三角點拍照,綽號「G哥」的女登山客,發生山難不幸凍死,是他將遺體運下山。這就是需要畏山林的原因,雖然它也提供讓人成名或實現瘋狂念頭的無償服務。
如何像原住民一樣思考走讀山林。
若知道組成山林的一景一物,山林蘊藏無窮寶藏,反之則是一堆草木與高低起伏地形地貌。走讀山林的第一件事,盡量認識擦身而過的動植物,那些可以食用,那些危急時可以救急,那些可以做為環境判斷。看到鳥巢蕨,嫩葉可以食用;腎蕨富含水分;稀子蕨表示有相當海拔高度等。
走讀山林的第二件事,認識這片山林曾經發生的故事,並理解來龍去脈,鑑古觀今知未來,任何歷史事件都可做為借鏡。
再來是永續山林的理念,永遠只取所需,而不會貪婪地多取,讓後代子子孫孫都可享用。
像山一樣思考,那山會思考嗎?
不知道。
人會不會思考?
當然會思考!
骨頭會思考嗎?手,腳會嗎?
頭蓋骨會思考嗎?
膝蓋會嗎?
頭腦會思考嗎?
好像只有最後一個會!
人是一個複合系統,只有特定器官會思考。
山也是一個複合系統,由岩石,動植物,以及被稱為山的範圍內的全部有形物體組成。
岩石會思考嗎?
植物會思考嗎?
動物會思考?
動物會思考!
有研究指出植物也會溝通。
以人為參考標準,山是會思考的。
這個論述站得住腳嗎?
好像可以喔!

結語
這是一個收穫滿滿的走讀山林跨年日。

參考資料
國家文化記憶庫。利豐煤礦。 http://tacr.goodays.cc:8106/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23206
國家文化資產網。三峽大豹忠魂碑。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107000001
大嵙崁3萬年-桃園地質河川探索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3_show.php?passion3type_id2=34&passion3_id=1688

鄭旭凱。沙豬生態館不住大男人 蟻獅當家。自由時報。5/20/2015。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8178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