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流星花園的水景

中正公園的水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中捷運BRT全面施工

一則內政部以不具公益與必要性退回臺中捷運綠線六個車站、七處場站的聯合開發案的新聞,加上發現台中市幾個重要道路包含北屯路與台灣大道,都架起施工圍籬,讓我想到(1)台中要進入交通黑暗期,特別是上述兩個車流量大的主動脈,(2)台中即將有所謂的捷運。其中北屯機廠G0至松竹路與舊社巷交叉路口附近的G3站,預計於2015年底試運轉,至於全線通車至少得等到2017年底。
依據台中市捷運局的資料顯示,台中捷運共有四線:
 綠線(台中市-彰濱)
 藍線(台中港-太平)
 橘線(中部國際機場-霧峰)
紅線(台鐵捷運化)(豐原-大慶)
台中捷運目前已經核定的路線為綠線部分的烏日文心北屯線部分,其餘部分包含綠線的延伸部分都尚未核定。話說規劃中的四條線,其實只能算3條線,因為紅線實際上是台鐵的軌道,只是將這部分架高(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並多增設了幾個站罷了。
資料來源:http://tcrt.taichung.gov.tw/form/index.aspx?Parser=2,5,71
臺中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相關簡介

臺中都會區大眾捷運車站轉乘規劃介紹

這兩天被內政部退回的聯合開發案,只是台中地區近1~20年來土地炒作的一環,透過聯合開發沿線重要場站所帶來的土地利益,市府視為商機與人潮的大利多,現在被退回也擋了許多人的財路,當然市府會跳腳。
另一個市民可以較快享受到的交通措施是BRT(BRT公車捷運系統)。屬於臺中BRT優先路段的藍線(台中車站到靜宜大學),2013年11月6日於台灣大道國際街口,進行第一個車站鋼構吊裝工程,豎立第一個里程碑。BRT藍線預計在2013年底試運轉東海大學至靜宜大學段,臺中火車站到靜宜大學預計2014年3月全線試運轉,所以看來影響的期間應該不會太長。至於BRT車輛,已經於2013年10月份開始道路實車測試,BRT車輛可搭乘120位乘客,以藍色為主色,圓弧車頭外觀流線。

臺中BRT第一座車站(國際街口)鋼構吊架
BRT車輛
參考資料
  1. 台中市捷運工程處http://tcrt.taichung.gov.tw/home.aspx
  2.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中央退回捷運場站開發案 市府:若有損害不排除提國賠,2013-11-15,http://www.taichung.gov.tw/ct.asp?xItem=658098&ctNode=712&mp=100010
  3. 臺中市捷運工程處,第一輛BRT車輛上路實測,http://tcrt.taichung.gov.tw/news/Details.aspx?Parser=9,4,33,17,,,198,,,,1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步行者優先的都市規劃

在TED的演講上,聽到都市規劃師Jeff Speck談到美國現在有一個現象叫做「開到你買得起為止」,這一句話有兩個意涵。第一個意涵是都會區的房子很貴,所以某些人必須要住到比較郊區的地方。另一個意涵是都市不斷擴增,也就是台灣所謂的重劃區,重劃區的特點之一是筆直的寬廣馬路,但是因為比較少大眾運輸工具,所以增加汽車的使用。這個演講的題目是打造更適合步行的都市,所以演講著的用意是因為重劃區的開發,造成增加汽車的使用。

看到台灣各處如火如荼的進行都市開發,特別是重劃區的開發。因為開發重劃區可以帶來很多的利益,所以地方政府都不遺餘力的在進行開發。別的地方我不瞭解,台中市的重劃幾十年來一直不斷進行,土地價格越墊越高,房子越蓋越多,尋常受薪階級愈來愈買不起市區的房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無止境的成長,不談別的地方,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房子嗎?
幾年前騎鐵馬環島回來後,在後記中提到台灣的公路系統設計對於自行車騎士很不友善,其實對於行人也不友善,看來這個不是台灣的特例。
Jeff Speck在演講中也提到受薪階級花在交通費用與時間上,跟以往比較起來有顯著的增加。確實如此,前日上課時跟學生聊到20年前開始教書時,95無鉛汽油一公升16元,我當時開的一部1600CC裕隆尖兵汽車加滿油約600元,現在95無鉛汽油一公升約為35元,高了將近20元,現在開的一部2400CC車子,加滿油約2000元。而當時大學畢業的薪水與現在相差不多,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年輕時辛苦。
Jeff Speck提出在設計公路系統時,若不以汽車為主要考量,而是以自行車或是行人為優先考量,那會如何?他提到奧勒崗州的波特蘭的例子,該城市於1970年代的一些政策導致了它如今優於美國其他城市,例如限定都市成長的界限,不無限的擴張都市,相較於其他都市建立更寬廣更高速的道路系統,波特蘭則是訂定了窄路計劃
依據統計資料顯示波特蘭每個人開車的里程數,在1996年達到高峰,然後就持續的下降,目前該城市居民開車的里程數,比美國其他地區的平均值少了兩成。以數字來說每天節省了11分鐘,少開了4哩路。有經濟學將這些時間與距離換算成貨幣,結果顯示大約等於波特蘭地區總所得的3.5%。波特蘭居民將多出來的時間與金錢用於休閒生活以及住家上,該地區的休閒生活優於全國均值。此外也有顯著數量的年輕受教育者搬到此地,依據統計具有大學學歷的所謂千禧世代,人口增加了5成,是全國平均值的5倍。
而在居民健康部分則收穫更多了,步行與騎自行車在很多地區是一種運動,但是如波特蘭這類的都市,這兩者不僅是運動,而是日常生活的交通方式。運動對於人們健康的影響,已經是常識,而將這種通勤方式融入到生活中,效果一定會更顯著。
波特蘭除了這些對於步行者的友善措施之外,另一個也常常出現在各式機構所列出的自行車友善都市名單中。如同美國西岸各州般,波特蘭也是有一些透過道路連接的住戶集中區域,但是波特蘭與其他類似城市不同之處在於,提供連結這些區域的自行車道,讓通勤者可以避開行駛的汽車。波特蘭也提供低收入戶低價位的通勤自行車,這些自行車配備有頭盔、鎖頭、打氣筒、地圖、以及雨具等。超過260英里的自行車道,造就波特蘭接近9%的自行車通車族,對於以汽車為中心的州來說,是一個傲人的成就。
圖片來源:Flickr/Will Vanlue
Jeff Speck提到一個尚待證實的說法"這一代孩子的平均壽命預計會低於上一代",主要原因是現在的飲食與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文明病,例如過重、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而都市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以及因為車禍所造成的傷亡,也是另一個原因。
而依據研究生活方式與都市的設計方式有關,若是住在一個適宜步行的城市,體重會過重的機率是35%,反之在不適宜都市的過重機率高達60%。
  Jeff Speck也提到現在所謂的環保的迷失,君不見各級政府機關團體辦的環保活動,其實效果並不大,甚至得到反效果,例如有學生買很多的礦泉水,只是為了要有足夠的寶特瓶空罐可以上繳學校。他點出環保的關鍵應該是「生活方式的選擇」,改變生活方式才是根本。寶特瓶回收是環保?若除了寶特瓶之外別無選擇,那回收它是環保,但事實不然,不用寶特瓶可以自帶水壺或是使用可以重複使用的玻璃瓶,所以改變生活方式與習慣才是重點。
自己多年來一直遵循符合自己所定義的環保生活方式,像是家中沒有機車,只有汽車、自行車、與兩條腿,而唯一不需要人力的汽車,車齡剛剛滿5年,里程數也剛剛破4萬,換言之,作為家中唯一有動力的交通工具,一年平均開8000公里,這還包括每年會有數次的開車遠行,例如今年分別去了一趟花蓮與台東,沒想到與演講者的內容如此雷同。
地球只有一個,人類的後代還要永生永世在此生活,套用講者的話"改變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之道。

參考資料
Jeff Speck, The walkable city, TED,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jeff_speck_the_walkable_city.html
askmen, Top 10: Bicycle-Friendly Cities, http://www.askmen.com/top_10/travel/top-10-bicycle-friendly-cities_6.html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社群網站何時會出現地下人口高於地上人口?

話說社群網站由最先冒出頭的Myspace ,成立至今也不過10年(2003年成立),即使往前推到所謂web2.0的部落格與影音相片分享網站,也不過約10年光景,就算最早的雅虎也不到20年(1995年成立)。
大家對於這類泛社群網路比較關心的是註冊人數,譬如龍頭網站Facebook超過十億的註冊人數。任何這類網站都希望使用者永遠忠實的使用,直到離開這個時空,轉為地下人口。但是通常若是一個使用者轉為地下人口,該網站是不會知道的,除非該網站會定期清出客戶資料,對於一段時間未曾使用的註冊使用者予你停權,甚至清除個人的所有資料,不過目前只有少數的網站針對email帳戶進行這種處理,至於其他網站的用戶則尚未有按照這個方式處理者。而且因為一般人不會將自己的帳號密碼告知他人,包括自己親密的家人,所以註冊使用者的家人在其身後也無法進行後續的處理。
資料來源:http://what-if.xkcd.com/69/

最近在What if網站上有一則關於Facebook上逝世人口何時會多於生存人口的短文,目前Facebook帳戶中去世的人並不多,主要原因是主要的用戶都年輕人。不過在過去幾年中,Facebook用戶的平均年齡已經年長了幾歲,不過年輕人仍然比年長者多許多。依據作者根據一些取得的數據推估,逝世人口會成為多數的交叉點可能在2060年或是2130年,屆時Facebook會成為虛擬墳墓場。這個說法雖然是以Facebook為例子,其實所有類似的網站都會面臨這個問題,而且若是依據目前的做法推進,這個情形是會發生的。
Facebook有提供回報已故用戶的處理原則,而以記事軟體起家的Evernote,前些日子就提出類似的去世或無行為能力時的處理原則,鼓勵使用者在遺囑或其他遺產分配計畫中詳載帳戶資訊以及如何處理內容的相關指示,讓被授權的親屬有權可以在使用者身後代為處理帳戶資料。因為Evernote類似一個網路日記,使用者通常會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記錄在此,這些資料不若原始用意就是要公諸於世,至少是親朋好友之間的社群網站或是部落格貼文,而是傾向隱密性的個人日誌。以自己使用Evernote兩年來,大概有將近2000則記事,有些只是簡短數語,有些可能只是一張照片,但是也有一些論述文章。總之這些大約鉅細靡遺地記錄了過去2年來自己的想法與生活過程,大部分屬於私密性質。某些可以公開分享的內容則會轉貼到部落格,例如這一篇貼文就屬其一。
在著個資料無所不在,個人隱私問題受到高度重視之際,如何讓個人隱私得以永遠確保,卻也保留若干的彈性,是雲端服務業者所必須正視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http://what-if.xkcd.com/69/
  2. Evernote服務條款,http://evernote.com/intl/zh-tw/legal/tos.php
  3. Facebook, 回報已故用戶, https://www.facebook.com/help/408583372511972/
  4. Connecticut General assembly ,ACCESS TO A DECEASED PERSON'S FACEBOOK ACCOUNT, http://www.cga.ct.gov/2013/rpt/2013-R-0156.htm
  5. 星島日報, 2065年Facebook 或成「虛擬墳墓」, 2013/11/07,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3-11-07/finance1383815843d4782307.html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創意水景

豐原中正公園登山步道起點處,一處利用竹子、水池、與石磨再配合地形,所創造出頗具創意的水景。美中不足之處在於水池之間使用PVC塑膠管連接,若是能維持用竹子那就更完滿了。



橘子的成長

豐原、新社、東勢、卓蘭等地區是中部柑橘主要的產區。不論爬山或是騎車都會經過橘子園,感覺橘子的成長過程非常漫長,由年初開花到秋末收成,幾乎將近10個月。一直以來想要簡略的紀錄生長過程,今年利用運動的機會大概粗略的透過相片紀錄了成長過程。其實最佳的紀錄方法應該是利用縮時攝影,但是一來時間實在太長,再來也找不到適當的場域,所以就先用這簡略的紀錄。
2013-02-18

2013-04-03

2013-0403

2013-04-28

2013-05-05

2013-05-25

2013-06-23
2013-07-26

2013-09-24

2013-10-09

2013-10-09

2013-10-29

2013-11-05

2013年美國0-8歲兒童媒體使用情形調查

由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對美國0~8歲孩童有關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Zero to Eight
Children’s Media Use in America 2013 顯示,將近1/5的孩童每天至少會使用一次媒體。

觀察該組織於2011與2013年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一般認知的傳統媒體如電視、DVD、電視遊樂器等的使用明顯下降,而新興媒體如行動裝置與電子書則顯著增加,這與整個趨勢吻合。
這個調查2011年曾經做過一次,2013年依據2年前所使用的方法再次進行一次調查,兩次的調查得到下列的發現:

  1. 孩童比二年前顯著增加行動裝置的使用
  2. 與兩年前比起來,使用行動裝置的人數幾乎增加一倍,,而使用的時間幾乎增加三倍
  3. 與兩年前比起來,孩童花在電視、DVD、電視遊樂器等傳統螢幕媒體的時間顯著下降,每天的時間大約減少半小時
  4. 電視仍然佔據孩童主要的時間,不過觀看電視的新途徑所佔的比例則是顯著上升
  5. 與兩年前比起來,窮困與少數民族裔孩童使用行動媒體裝置與應用程式的比例顯著提高,不過貧富間的差距仍然很大
  6. 電視仍然是最常使用的孩童教育內容平台


參考資料
Common Sense Media Research, Zero to Eight: Children’s Media Use in America 2013, 10/28/2013, http://www.commonsensemedia.org/research/zero-to-eight-childrens-media-use-in-america-2013
Infographic, http://www.commonsensemedia.org/zero-to-eight-2013-infographic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網路活動資料全都露

芬蘭的資訊安全專家與專欄作家Mikko Hypponen在TED,所做的演講"How the NSA betrayed the world's trust -- time to act"。這個演講談到三個主題,首先是美國政府對於任何一位外籍人士,當他的資料會經過美國的實體(例如網路或是伺服器)時,不論是否涉及不法,均會進行地毯式的監控。換言之,任何一位網際網路的外籍使用者都會被監視。因此在其他地區人士在使用美國公司所提供的資訊時,似乎需要找出替代的方案。其次他也提到下一個殺手級的病毒為何,我們能應付這個可能的超級病毒嗎?最後的主題是在這個政府監控的時代,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的數位隱私?
這些議題確實是資訊時代,尤其在這個巨量資料的時代,一般人需要非常留意與思考的問題。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1949年出版的一九八四一書中所塑造的老大哥Big Brother,已經成為真實。其實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有這類的電影出現,最真實也最具戲劇張力的莫過於由D.J.卡魯索擔任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擔任執行製片的鷹眼(Eagle Eye),以及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但是似乎大家都只是認為那只是虛幻的電影情節,不過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對於巨量數據Big Data的取得與處理能力成為主流之一時,這些電影情節已經是成為真實。
圖片來源:wikipedia

鷹眼預告片
其實美國國家安全局早在2007年透過稜鏡計畫(PRISM),就已經在幹這些事情了,只是在今年6月被目前遭到美國政府通緝,人正躲在莫斯科約的聘人員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之後,大家才確信真有其事。
圖片來源:Wikipedia

Juan Enrique 2013年2月在美國加州的TED演講中提到數位刺青(electronic Tattoos),他其實是講四個相關聯的主題巨量資料(Big data),刺青(Tattoos),永生(Immortality)與希臘。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kedIn、手機、GPS導航系統、Wikipedia、Foursquare、Trip Advisor、信用卡等都會留下足跡,而且這些足跡理論上會活得比你久,因為他可能會被一直保存下去,某方面來說,這似乎就是永生。而且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以及已經非常成熟的影像辨識技術,任何一個人可以輕易地被辨識出來,因此Juan Enrique透過四個希臘人物的故事,建議在使用資訊工具時應該要注意的四件事情:1)留心自己在網路上所留下的任何資料,包含貼文、相片、影片等,2)不要時時掛在網路分享或是活動,而這些可能會羈絆你往前進的動力,3)不要過度挖掘他人的過往,4)不要太過於自戀,事事都在網上分享。

網路上有些人談到Google, Facebook等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與不爭的事實。網路的確是豐富了生活,也讓生活更為便利,但是一方面也存在著某些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個人隱私的部分,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在於個人的判斷沒有一定的準則。不過世事難料,若是沒有特別的考量,還是謹慎小心一點比較好,尤其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的所謂數位原生族一群。

參考資料
How the NSA betrayed the world's trust -- time to act, http://www.ted.com/talks/mikko_hypponen_how_the_nsa_betrayed_the_world_s_trust_time_to_act.html?utm_source=newsletter_daily&utm_campaign=daily&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button__2013-11-07
鷹眼電影介紹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764
全民公敵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全民公敌
每則臉書貼文都是你的「數位刺青」http://tedxtaipei.com/2013/05/online-life-permanent-as-tattoo/
你的網上生活, 變成永遠的紋身,http://www.ted.com/talks/juan_enriquez_how_to_think_about_digital_tattoos.html
Big Brother Facebook Knows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 and They’ll Tell Your Dad,
Facebook Knows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可以手腳併用的腳踏車Varibike

德國公司研發出可以手腳併用的腳踏車Varibike,這台腳踏車定位在運動的用途。依據學術單位在20幾年前的研究,在某些條件下,手腳並用的方式可以比傳統的腳踏方式多約31%的動能,這也表示在登山時可能會更加省力。這款腳踏車的重量約為15公斤,除了連接手搖裝置到後輪齒盤的鍊條罩之外,與一般的腳踏車無異。除了手搖裝置外,Varibike也有傳統的把手。


Varibike號稱不僅速度較普通腳踏車快,而且可以兼顧上半身的運動。看起來不錯,不過的確不菲,官方網站售價高達4,449 歐元,約等同於台幣17萬8千元
不過在這家公司的網站上所展示的相片或是影片,都沒有看到手搖裝置與前輪鍊條連接的畫面,這是Varibike精華所在,因此不願意曝光,只要大家知道這輛車子是可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就可以。
根據影片上所展示的騎乘方式,手搖部分可以兩手同步的方式,以及與腳踏方式一樣的交叉運動。同步手搖的方式還好,但是交叉運動的方式若是平衡感較差,可能會比較容易出事。

參考資料
http://www.varibike.com/Seite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