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它是一種自足式的登山方法
2. 所以登山者要背負自己的食物,裝備,設備等,彷彿是獨攀一般
3. 這種方法拒絕使用固定的繩索,高山背夫,以及使用氧氣
一般人看到快速登山法,然後又是自己揹負裝備,那不就是跟台灣一般攀登百岳或是高山縱走,自己負擔所有裝備與糧食相仿?就是不使用最近台灣登山界,經常會配合的協作的方式。
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不使用氧氣。玉山高度接近4000公尺,還沒有聽過任何人爬玉山要帶氧氣,這種方式所爬的山應該會高於4000公尺。
會給一個特定名詞,通常表示還有其他相對應的對照組。沒錯,阿爾卑斯式登山的另一個對照組是遠征式登山( expedition style)。
珠穆朗瑪峰@Wikipedia |
即便沒有去過喜馬拉雅山脈,也應該聽過基地營一詞。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當中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要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或是超過海拔8000公尺的高山,基本上會有基地營,雪巴背夫,氧氣筒等。基地營可以做為適應高海拔,避難,休息,補給等作用。高山空氣稀薄,光動一下可能都會氣喘如牛,更何況是背負登山裝備,所以通常會雇用雪巴人幫忙揹裝備。而氧氣幾乎是爬珠穆朗瑪峰的基本裝備。這種登山方式稱為遠征式登山。
Reinhold Messner嘗試挑戰這種登山方式,而以完全靠一己之力的方式攀登極高山,這種就是阿爾卑斯式登山。
Reinhold Messner在1975年跟另一位山友 Peter Habeler,以上述方法花3天時間攀登高度超過8000公尺的加舒爾布魯木峰,算是阿爾卑斯式登山的濫觴。稍後在1978年又與Peter Habeler以相同方式,不攜帶氧氣登上珠穆朗瑪峰,這是一項創舉。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花比較少的時間完成攀登,可以避免受到氣候或是雪崩的影響。在這種幾乎是極地的地區活動,風險與停留時間成正比。
它的主要缺點是支援的不足,以及因為快速上升高度以及沒有氧氣,可能會造成身體適應不良。又不使用固定的繩索,或是營地,也會增加雪地行動的風險。
總之,依據原始的定義,阿爾卑斯式登山在台灣不會出現。不過若是撇開氧氣不談,台灣的百岳縱走,或是自己負擔一切的高山活動,是可以摸到邊。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pine_sty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inhold_Messn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