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花舞館外觀的連想:自然觀察

在台中花博后里馬場園區的花舞館前,執勤志工任務時,發現由入口處觀看展館外部,是由數個簡單的曲線融合而成,加上顏色的搭配,感覺很非常特別。各方對於這個建築結構的解讀,都是持肯定的評價。


看到這些曲線和諧的融合,讓我想起被稱為"上帝的建築師"的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他曾經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如同維基百科上,很貼切的形容高第所設計之建築作品的特色:他的作品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構件,幾乎找不到直線。有機型態,就是自然的線條與型態。
安東尼高地作品:米拉之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0/Casa_mila_ag1.jpg/1280px-Casa_mila_ag1.jpg
高第作品:西班牙奎爾公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Parc_guell_-_panoramio.jpg/1280px-Parc_guell_-_panoramio.jpg
認識高第作品的人,或許會認為我將花舞館跟高第的作品拿來對比,太不倫不類。個人觀點不同,我當下就是有這種感覺。
好吧,那就舉一個我認為比較接近的吧。
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臺中國家歌劇院,我認為是比較有高第影子的建築。說來汗顏,身為台中人,竟然未曾親眼看到這個建物,可見我是多麼沒有文化素養!!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不過浩瀚網海中,歌劇院的各種身影俯拾皆是,所以雖未曾目睹,仍可知道其建築的樣貌。尋找相關資料時,似乎沒有人將這個建物跟安東尼的觀點掛勾,或許是伊東豊雄也是超級大咖,引高第的觀點來看他的作品,似乎不妥吧。我非建築人,也不公開我的觀點,所以沒事。話說,搞不好私底下很多人跟我一樣,用高第的觀點來探究歌劇院建築。
台中國家歌劇院曲牆 資料來源:台中歌劇院網站:http://www.npac-ntt.org/tour/images/info/t1-1-1.jpg
高第師法自然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型態,設計出藝術等級的建築作品,甚至有數個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中,真是令人讚嘆。
在別的領域,也是有人師法自然,研究各種生物的結構與生態,進而找出有助人類生活的方式。
1960年由美國醫師與空軍退役上校J.E.Steele首先提出的仿生學(Bionics)的概念,其目標是藉由了解生物的生理結構與行為,來研製新的技術與物品,增加生活上的便利。例如大家最熟悉的魔鬼氈,靈感來自於一位工程師發現黏在褲子上的小芒刺,進而研究芒刺的構造與衣物編織之間的關係而發明的。
另一個知名的例子是連葉。早在北宋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就觀察到水滴在蓮葉上,會形成水珠,稍微傾斜就會掉落。並且在其"愛蓮說"論散文中,提到"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是當時沒有適當的技術與工具,使得周敦頤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直到1997才被德國植物學家,透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其原理,並創造蓮花效應一詞。現在很多防水塗料或是技術,都是應用這個效應來達成。
自然觀察是認識環境與生態的基本功,認識環境與生態後,因為有了連結,就容易產生同理心,進而維護與保護他們。
進一步想,在認識環境與生態之後,若能針對其生理構造與演化機制,進一步延伸,並想出可以嘉惠人類之處,那將是多贏策略。例如,為何壁虎可以倒掛在天花板,它的腳掌有何特殊處?如何利用這個技術,來讓人們需要爬高時更方便與安全,那將是多贏的事情。
在自然觀察活動中或後,有機會進行創思發想,適當延伸自己觀察的內容或心得,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與喜悅。
我曾告訴孩子,Google的創辦人提供了這麼多嘉惠人類的工具與服務,自己也因此荷包滿滿,這是人生最棒的事情。能將自然觀察延伸到仿生學,進而嘉惠人類,也將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