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的完美禮物Buffalo

 楔子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互相扶持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 幫助他人的方式非常多,最直接、方便與普遍的方式是直接以金錢或財務救助需要的人。 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是造成民眾傷亡的地震,颱風和天然災害過後,各界透過捐贈物資與金錢給予這些受難的民眾,讓他們可以度過難關。也有一群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透過專業技能出力協助災後搜救與重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
上述例子屬於救急,更複雜的是救窮,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長時間的協助。例如協助貧窮地區民眾脫貧,所以才會「有救急不救窮」的說法出現。
很多企業家事業有成後,會透過種種方式回饋社會轉為慈善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每年捐贈龐大金額從事各種慈善項目。企業家轉為慈善家,除了直接以金錢救助外,有些企業家會思考被救助者真正的需求,且會以自身的專長甚至企業競爭力核心,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甚至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行為。

吃飯的自行車
自行車在二百餘年前拌同其他陸上交通工具現身,如同其初期別名玩樂的馬(hobby horse)所透露的意涵,因其特性與結構使然並未大量生產與使用,也沒有成為主流陸上交通工具。隨著技術進步與製造工藝的成熟,在19世紀末逐漸由原本的玩樂性質轉為平民百姓的代步工具。
二戰結束世界經以濟蓬勃發展,大量非人力陸上交通工具逐漸成為主流,自行車則逐漸退出主流交通工具的地位,僅在低度開放國家還是主流。
以石化燃料為主的陸上交通工具,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民眾的主要代步工具,但是道路基礎建設跟不上車輛數量的成長,因此造成不少問題,在人群聚集的都會區問題更嚴重。
除了歷史因素或者是地理環境外,造就荷蘭成為自行車騎乘天堂的還有民族性。荷蘭在該時期跟其他開發中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大量增加的汽機車壓縮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的空間,因而透過一連串劇烈抗爭手段,迫使政府嚴肅面對這個問題,並且立法保障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應由的路權。
人在地表上移動能力的有無,會對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兩個在農村飼養家禽,透過販售雞蛋謀生的農民,單位時間內可以運送的蛋量可影響生活所需的收益。騎自行車的速度大約為步行的3倍,若每次運輸同樣的蛋量,以自行車運輸工具可以有三倍的效益。台灣尚須繳納自行車牌照稅的半世紀前,筆者小學畢業前夕家中發生變故,因而輟學承接父親遺留的設備,幫人代工機械零件。當時因為年齡限制與家貧,只能以自行車作為送貨工具,幾年之後才換成其他交通工具,所以可以體會自行車對於貧困人家的重要性。
地表上人類使用的各式交通工具,唯一除了購入與維護費用外,不需要其他能源者只有自行車。有別於其他吃電或石化燃料的其他車輛,自行車是吃飯的,因為作為它的動力來源的人類是吃五穀雜糧的生物。所以現代主流陸上交通工具中,最容易入手與維護者非自行車莫屬。很難能可貴的,成功的自行車產業企業家,看到貧困地區民眾的需求,並且以企業專長滿足之。
慈善家
假日分別喜歡騎越野車與玩三鐵運動的F.K. Day與手足兼創業夥伴Stan,基於自身的經驗與當時自行車變速器的不便利性,因而於1987年兩兄弟與友人創辦世界知名自行車變速器製造公司速聯(SRAM),並開始生產改良後的產品。
對於事業經營可以如此成功,.K.將之歸因於創辦人熱愛所做的事情,並認為經營事業不僅僅只是賺錢,而是將為一個更大的目標服務。
2005年南亞海嘯剛發生不久,被這場悲劇深深感動的他,與身為紀錄片攝影師的妻子Leah Missbach Day立刻成立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World Bicycle Relief) ,希望可以提供受災名眾幫助[1,2]。籌措資金並交予紅十字會是最直接最簡單途徑,但身為成功企業家的他了解,如果可以改變為利用他們在自行車行業的經驗與能力,以及自行車可能帶來的幫助,或許可以做一些更有影響力的事情。成功的企業家,就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遠見。
於是他們與一些非政府組織接觸,並提出想法與計畫,但是這些組織認為無濟於事。他們轉而直接到受災地點印度與斯里蘭卡,向當地人提出相同的想法與計畫,沒想到獲得完全相反的答案,當地人認為這個自行車專案將會是一個變革性的計畫。計畫獲得肯定,他們立即選擇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為夥伴,提供24,400輛當地生產的自行車給有急需的居民與孩童。
總部位於英國的世界展望會,西雅圖分會是最大的組織。展望會於南亞海嘯後,評估各慈善單位所提供援助的效益,發現WBR的效益最大。因而找上WBR,希望可以將這個模式推廣到其他需要的地方。WBR的研究結果得知,跟單純人力相比,自行車的荷重多五倍,步行距離達四倍,以十英里的距離可以快三倍。
WBR前往非洲後,發現在這裡所要做的不是在斯里蘭卡的救急,而是要救窮。脫離貧窮是一個很大的議題,WBR只是一個非營利慈善單位,無法解決造成貧窮的所有問題,只聚焦於創辦人自行車本業所能提供且做得好的議題:協助想要發展的人突破距離的障礙,聚焦於所有窮人的教育、醫療、與追求經濟發展改善生活,讓這些活動不會因為距離而形成障礙

水牛自行車
非洲農村地區的地形通常具有挑戰性且沒有硬鋪面道路,F.K.與WBR團隊很快意識到,當地可以取得的自行車通常只有數個月的壽命,因而決定設計與製造一種堅固耐用,可以真正符合使用者所需的高品質自行車。透過傾聽最終使用者的需求,水牛自行車的堅固耐用且價格合理等,符合騎車人的特定需求。這種專為農村開發地區設計,在具挑戰性地形騎乘的自行車品牌水牛Buffalo因而誕生。望文生義,由Buffalo這個品牌可以猜出它的模樣,有點神似台灣早期的文武車。


這種作法最終成立一家位於模里西斯名為水牛自行車製造商Buffalo [3],負責生產、銷售、與維修適合於非洲與中南美洲農村地形的自行車。它是獨立的非營利組織與全資的營利性社會企業的獨特混合體,從事慈善事業也營利,營利所得再挹注回慈善事業。整個的運作模式如下:WBR是非營利組織,投資營利性質的水牛自行車公司BBL (Buffalo Bicycles Limited) ,營運利潤回饋到WBR。且引入第三個公正監督單位,以防止弊端的發生。
水牛自行車歷經三代,第一代為斯里蘭卡生產捐贈給南亞海嘯受災民眾,第二代由印度TATA自行車部門生產,目前看到的是第三代水牛車,是2010年捷安特天津廠代為生產。
捷安特自2010年起扮演WBR 全散裝料CKD(Complete knock down)供應商,由中國天津廠生產剛鐵車架與部分零件,再將其他供應所提供的零件打包後,出貨到WBR位於世界各地的營業據點簡稱。過去是四台車一包,現在改為二台車一包,因為一台車28公斤實在太重了。
2011/11月第一台自行車在尚比亞組裝,當時的車型類似台灣早期的武車有兩根上管。這是捷安特車廠仿製第二代在印度生產的老式車款,不過將原本使用接頭的方式改為較現代的氬焊技術,其他架構基本上是仿製舊式腳踏車。當時也生產目前上管微彎的車款,這是仿效捷安特2010年流行的車款,非常適合穿長裙婦女,方便跨過上管,也適合小孩騎車不會撞到下襠處,基本上可以說是滿足全年齡層需求的車子。而且這一款車有點登山車的模樣,因此大受歡迎,而武車形式的車款則乏人問津,兩年後BBL便停掉雙上管的車款。
在非洲有了自己的組裝廠且有目標後,WBR開始思考工作內容,因而歸納出下列內容:
  • 衛生醫療:非洲部落之間通常有相當的距離,以步行方式提供醫療服務效率不佳。自行車讓醫療志工可以服務更廣大區域的更多居民。
  • 小額信貸:讓不是非常貧窮的民眾,可以透過小額信貸獲得這部車。
  • 促進教育:教育方案是WBR著墨最深的工作,絕大多數的協助方案都是跟教育相關,特別是給予孩子與女學生,大概佔了70~80%。換言之若有100台車是給教育方案,其中70~80台是給學生的。自行車有捐贈與銷售兩種模式,受贈的學校需要調查真正需要的學生,獲贈後需要追蹤成效。例如2017年肯亞一所高中,有腳踏車後當年升大學的人數由2人變成13人,顯示自行車確實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 技工培訓:不是給民眾腳踏車就沒事,任何腳踏車很難在非洲存活半年,導致維修能量非常重要,因此花很多錢培訓技工,可以定期維護自行車。
  • 社會企業:也是WBR的重點工作,跟當地的企業合作,協助他們從事更有效率的管理。
  • 環境保護:跟企業合作進行回收與種植原生植物,並以自行車為贈品作為鼓勵。

水牛自行車特殊設計
專為農村開發地區設計,在具挑戰性地形騎乘的Buffalo特殊規格如下:
  • 重力沖壓鋼車架與強化型前叉,確保車輛堅固耐用
  • 後貨架可載重達100公斤,除了載貨外也可以載人
  • 支架式駐車器,方便貨物上下貨架
  • 後輪毂剎車器(Coaster brake)
  • 鍊條保護片,防止沾汙褲管或裙角
  • 前後擋泥板
  • 26英吋輪胎
  • 標準顏色為黑色
  • 重量約為28公斤
這是WBR經常根據使用者的回饋,對自行車作改良的結果。以下簡略說明特殊的設計點。
將曲柄耦合到五通的機構改為開口銷(cotter pin) ,而不是現在使用的BB機構。原因是五通原本使用的BB,若材質不夠好或熱處理不當會磨損,進而造成車子不牢固。
一般手煞車的管線外露,在風吹日曬雨淋下很容易龜裂甚至斷掉。水牛自行車載重可達100公斤,人的慣性會盡可能達到這個重量,下坡過程產生的重力加速度,讓騎車處於危險狀態。因此引入腳煞車機構,避免掉上述可能的風險。而前輪手煞車扮演輔助角色,非制動力的主要來源。
水牛自行車最初的設計並沒有手煞車,後來因應當地的需求特別增加稱為漲閘(expansion brake) 的剎車裝置,並且作用於前輪。當車架放置相當重量的貨物時,某些時候可能會採牽騎模式,此時通常會以左手握住把手,右手扶持貨架上的貨物,手煞車可用於下坡路段控制速度用途,所以煞車把手安裝在把手左邊。
現代自行車傳動系統使用棘輪裝置,騎車者朝自行車前進方向踩動踏板,可以滾動後輪朝前方行進,反方向踩踏則是空踩,對於後輪沒有任何作用。任何一個會騎自行車者,對於棘輪機構的使用,以及使用安裝於把手兩端的手煞車把手控制車速均習以為常。一開始接觸水牛自行車的腳煞車肯定會不習慣,初學者想必有可能發生不熟悉煞車而發生撞牆或樹木的窘境。發生碰撞後輕則豎管斷掉,甚至讓整部車最貴的車架損壞,而且有可能傷及騎車者。速聯於2002年併購越野車避震器大廠RockShox,因此擁有自行車防震與避震的專業知識。水牛自行車在速聯與RockShox的協助下重新設計車架與前叉,使得發生碰撞時前叉如同避震器吸收衝擊力般彎曲,讓前叉與車架不會彎曲或斷掉,以保護騎車者人身安全與車架系統,頂多只是換掉彎曲的前叉罷了,這是一項隱藏的特殊設計。
WBR花了十年工夫研製適合的坐墊,引入PVC材質非只是一般的PU。作法為坐墊內襯使用PU發泡外面包一層PVC皮。若只使用一般的人工PU皮,假設後面載的貨物有油,PU皮若沾汙可能會被分解龜裂,因此PU發泡表面包一層PVC皮。但PVC本身也有問題,它會柔軟是因為添加塑化劑,一旦塑化劑消失後PVC也會龜裂,因而PVC大約只有五年左右的壽命,不過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時間。
另外,水牛自行車設計考量假設會經常荷重。載荷重狀態下,要將自行車立在停車架過程,通常是右腳固定停車架,左手握住坐墊前端並往後拉,將自行車佇立在停車架上,因此坐墊的前緣有特別強化設計。此外坐墊弓也為了適合當地民眾使用的習行與地貌,特別強化加厚與加粗。
龍頭兩端分別採用螺絲固定於車頭碗組,以及支撐把手。這兩顆螺絲恰好位於騎車者正前方,不論是騎車或牽車很長會與之接觸。ISO腳踏車檢驗標準之一是要求螺絲頭不可以外露,避免不小心刮傷騎車者。不只這兩顆螺絲,自行車的所有螺絲頭均不可外露,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要螺絲頭不外露,需要使用內六角螺絲,讓螺絲頭可以下沉到與旁邊的表面等高,如此便可以避免刮傷騎車者皮膚。
一般螺絲的六角形螺絲頭可以使用多種板手鬆脫或鎖緊,但內六角螺絲就一定要使用規格符合的六角板手。落後地區的技工,不像台灣的技工般隨處可以取得各種六角板手,因而六角螺絲會增加維修的不方便性。為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水牛自行車的螺絲採用頭部外露的一般螺絲,方便當地民眾以最常使用的鐵管板手進行維修。
手把上安裝的鈴鐺是大家熟知的安全裝置之一。在非洲地區除了通知週邊人車外,有更深一層的安全意涵。非洲農村幾乎都沒有路燈,自行車僅靠前後的反射板讓附近的車輛知道自行車的存在,騎車過程持續轉動鈴鐺製造聲音,也是另一種警示的途徑。
原先使用撥桿式鈴鐺,後來改為中國共享單車使用的旋轉式鈴鐺,目的除了更方便使用外,也讓維修過程比較不會弄壞。
非洲地區修車站普遍缺少修車架,某些時候基於維修的需要,會將車子翻轉讓輪胎朝上,這種情況下重達28公斤的車子可能會撞壞鈴鐺的手撥桿,改為旋轉式鈴鐺可以免掉這個風險。
水牛自行車其它特殊設計尚有稍微傾斜設計的強化貨架,讓可能重達百公斤的貨物不容易滑落。以高強度塑膠為踏板材質,因應非洲農村居民高使用量的需求。非洲農村都是裸露泥土路面,騎車過程刮起的泥土容易讓常用的塑膠擋泥板龜裂,因而使用耐用好清潔的金屬材質擋泥板。惡劣的路面增加爆胎的風險,因而將內胎厚度增加一倍,外胎加裝防刺層因應當地地形。為了因應車子荷重的特性,後輪外胎甚至加裝鋼網以防止輪胎損耗等。
水牛車有一款安裝Shimano外變速器的通勤車,若使用內含三速內變速與煞車機構的花轂,剎車裝置是使用粉末冶金技術製作。這種工法在一般路況使用沒問題,但非洲特殊地貌,經常需要長時間連續煞車,這種情況可能會讓粉末冶金製成的剎車片瓦解導致沒有剎車作用。根據WBR團隊的實際測試,不消幾個星期就會損壞。
GCN記者實地採訪介紹位於尚比亞首都路沙卡(Lusaka)一處組裝工廠,當地居民技術人員組裝水牛自行車的過程[5] 。正如其名稱所表達的意涵,堅固的鋼鐵車架與前架,堅固的水牛自行車可以騎乘於極端險峻的農村環境,而且不太需要維修。單速傳動系統適合尚比亞平坦地形。
至2022/8/31為止總共出貨669367台自行車,培訓2787位技工。除了標準型的水牛自行車外,尚有通勤車與聯合國特仕車。
WBR花很多時間與金錢培訓志工,請各社區或部落協助尋找有意願的民眾,WBR出車錢供吃供住,請他們參加一個星期的受訓,上完課考試及格可取得證書,代表可以回到部落提供維修服務。他們平常仍可以從事原來的工作,定期到學校巡查是否有需要維護的車子,不只可以幫學童也可以賺點外快。
BBL也在非洲陸續展開直營店,直接面對使用者。WBR目前有61家商店,分佈於下列國家:
Zambia (28)
Zimbabwe (14)
Kenya (5)
Malawi (11)
Columbia (3)
WBR自2010年開始獲得許多的獎項,包含最新2022年6月來自聯合國的獎項。

其他的效益:
非洲中學以下學校都是上半天課,另外半天給另外一批學生上課,因為資源有限學生只好分批上課。因此受贈的學生只使用自行車半天。學生不用上課的半天,家長可以用來賺取一些外快改善家庭。
WBR捐贈特別多的自行車給女學生,主要因素是非洲有很大的性別歧視,某部分跟台灣的情況很類似為了傳宗接代,其次男性可以從事勞力工作。因而男生可以上學,女生則需要在家裡幫忙。有了自行車可以增加女生上學的機率。其次,根據BBC的研究,非洲性侵情況很嚴重,但他們發現某個區域性侵事件減少,深入調查後發現是學生有自行車,可以減少通學過程被性侵的機會。
在兒童保護基金(CPF II)的資助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2019年5月,提供首批2857輛以unicef的識別色水藍色為車身顏色,上管漆上unicef標誌的水牛特仕車給公共服務、勞動和社會福利部,以支援與強化社區兒童保育工作者(CCW)提供辛巴威兒童保護服務之能力[6] 。保育工作者可依靠自行車的機動性,探訪所服務的家庭與兒童。在未來數個月中,這些自行車陸續配送到全國社區兒童保育工作者手中。
2020年4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世界銀行支援的辛巴威Idai復原計畫(ZIRP),採購400輛聯合國特仕版水牛自行車,給辛巴威鄉村衛生工作者[7,8] 。一位獲得水牛自行車的工作者Miranda Muyambo,以完美禮物形容這台自行車。她提到所服務的村落有186戶人家,採用步行方式每天只能探訪6戶人家,很難全面關照全部家戶。有了自行車後,可以更容易關照更多人家。以往需花一個小時,由村落步行4公里到最近的健康機構,這不容易且耗時,拜自行車所賜現在只需15分鐘。有了這個完美禮物,現在可以完成更多工作,一天之內可以涵蓋半個村落的範圍。
聯合國於2022年3月15日的大會通過支持把自行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手段的決議[5] ,該決議呼籲聯合國成員國「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和農村將自行車融入公共交通」,鼓勵聯合國會員國「在跨部門發展戰略中對騎行予以特別關注,包括共享單車服務」。會議中土庫曼代表提到在很多開發中國家,自行車仍被視為運動或休閒工具而非交通工具。她呼籲增加道路安全和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人民和企業使用自行車。WBR的願景與聯合國的決議不謀而合。

結論
狄更斯於1859年出版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文學名著《雙城記》,經典開卷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不止代表書中所陳述的時代,也適用於各個時代。
名著出版的1850年代末期恰好是法國人Pierre Lallement開發稱為velocipede自行車,讓民眾雙腳可以離地踩動踏板驅動車子往前行的年代,自此開啟自行車量產並逐漸融入常民生活的歷程。就空間中移動這個議題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出現不依靠獸力與化石燃料,且比一樣靠人力的步行快四倍的代步工具。這個時期也是最壞的年代。
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並在紡織、冶煉和運輸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大量冒出濃煙的火車與工廠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鮮明的印象。工業革命前,科學家注意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黑白兩種顏色的胡椒蛾數量比例懸殊,黑顏色的十分稀少。但工業革命期間有人注意到此兩種顏色蛾的數量顛倒,幾乎全是黑色的蛾。當時科學家觀察後的結論認為,工業革命前白樺樹給予白蛾保護色,但工業革命後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硫與煤煙,沾汙樹幹變成黑色,反而成為黑色蛾的保護色,因而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十九世紀末期科學家在書中敘述這種黑白蛾的現象,並提出保護色因樹幹顏色改變而翻轉,導致黑白蛾數量翻轉的假說。雖然引發一連串正反兩面的論述,然樹幹因工業化而汙染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時期就環境汙染來說,是一個不好時代的開始。
科技歷經過去二世紀線性的成長,某些關鍵技術甚至可達指數性成長,例如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可預期未來人類將享受更多科技成果。但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肯定會跟著增加,人工智慧就可能是其中之一,誰敢保證魔鬼終結者電影情節未來不會成真。例如透過人工智慧過濾不當訊息,是目前很普遍的人工智慧應用。會不會有一天人工智慧歸納出一勞永逸解決不當訊息的途徑是消滅人類,因為每個人都可能發出不當訊息。此外,根據聯合國的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甚至逼近百億,且三分之二人口將居住於都會區。這麼多的人口,且更加多的人口塞進都會區,會讓都會區目前遇到的問題更加惡化,例如空氣汙染與交通擁塞等。基於資源配置效率與排擠,郊區或鄉下地區的移動問題將依然是問題。相較於當今的城鄉差距,可預期屆時的城鄉差距將會擴大。
狄更斯的經典名言在2050年肯定有可能更貼切,屆時純人力的自行車,不只如WBR在非洲農村所成功示範的成果,包含人口更稠密的都會區在內的其他區域,也將會扮演更重要角色。可以這麼說,自行車是最具未來性的交通工具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資料
  1. FK Day. The Power of Bicycles. TEDxMidAtlantic 2017. https://www.ted.com/talks/fk_day_the_power_of_bicycles?utm_campaign=tedspread&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tedcomshare
  2. World Bicycle Relief – Changing Lives With Bicycles
  3. Buffalo Bicycles
  4. Global Cycling Network. How Is A Buffalo Bicycle Built? | World Bicycle Relief on GCN. 12/2/2017. TouTube. 
  5. https://www.un.org/press/en/2022/ga12408.doc.htm
  6. UNICEF contributes bicycles to support the child protection work of Community Childcare Workers. UNICEF. 5/23/2019. https://www.unicef.org/zimbabwe/press-releases/unicef-contributes-bicycles-support-child-protection-work-community-childcare
  7. Village Health Workers reaching the last mile on two wheels. 2/5/2021. UNICEF. https://www.unicef.org/zimbabwe/stories/village-health-workers-reaching-last-mile-two-wheels
  8. UNICEF Zimbabwe. Village health worker grateful for the provision of bicycles. 2/5/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B1-kB49T4&t=77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