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解說員如何解說,談後設解說

參加荒野解說員訓練後,突然想到"後設解說(meta interpretation)"這一個詞,我的意思是"解說的內容的解說"。meta這個前置詞,跟其他詞連接後具有特定的意義。例如:
後設資料meta data是解釋資料的資料,字典裏面的資料是用來解釋某一個字或資料,所以字典就是後設資料。

後設認知meta congnition是認知認知的過程,白話說就是知道自己或是一個人如何認知事情
依據這個邏輯推估,荒野的解說員訓練可以稱為後設解說,就是解說如何解說,或是教導如何解說,因為這個訓練就是在教參加的學員,如何進行解說。
雖然接觸荒野不過半年餘,解說員課程也不過上了幾次,加上缺席2次,但是可以體會海姊提到的定觀很重要這件事。
一般有提供解說的地方都是有固定的場域,例如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或是墾丁國家公園等,解說員或是該遊樂區的解說系統,在園區成立後就一直在解釋園區的東西,不論內容的熟練度,對於解說的風格,或是解說環境與行程的掌控,都在股掌之間。
反之,荒野沒有固定的解說場域,所以要找出類似xx園區的解說場域,而定觀就是在形塑這樣的場域。舉凡大坑、霧峰、大肚山等,都是類似的狀況。有沒有固定場域的優缺點如下:
一般園區解說的優點

  1. 自己的區域最熟悉不過了,而且只要時間夠久,就有足夠的生物資料,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有豐富的解說內容
  2. 有主場優勢,以逸待勞,不會有手忙腳亂,缺東缺西的窘境發生
  3. 大多是公部門的單位,例如林務局的森林遊樂區或是國家公園單位,解說員有比較好的福利

荒野的優點

  1. 可以彈性選擇適合的解說點,而要建立解說點,就先要有定點觀察的先前作業,可以多學習與認識
  2. 通常可以靠近民眾容易到達之處,更容易對一般民眾進行生態教育與環境保育的宣導
  3. 解說活動跳脫傳統"行進-暫停-解說"的標準模式,而採取更生動與多樣性的環境體驗式解說形式,讓參與的民眾有更深的感受與收穫


不過荒野的解說點與固定園區有一個共同點是,都有值得解說的東西,或者更精準來說是有值得保護與保育的東西。

由課表的安排,可以看出課程設計的邏輯。
生態的觀察包含植物、昆蟲、動物、山川地景等。
鳥類、昆蟲各有單一的課程來介紹,山川地景則是週四講座的課程串起來,荒野解說理念說明荒野解說的發展歷史,以及解說的各種方法。各定觀組的參加與學習,知道觀察那些東西以及如何觀察。
這些課程內容,打下解說的基本功,靈活運用各種解說技巧,在定點觀察的場域,跟參加的夥伴或是民眾,解說場域內的自然生態,以及環境保育及生態多樣性的知識。
長知識了。
每位來分享的前輩都給予寓意深遠的雋永之語,怎麼會那麼的感人
松雀鷹引用德雷莎修女的名言:"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月梅老師的名言"愛是用心感受別人的感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