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生態觀察家也是追蹤師

第一次聽到追蹤技巧,是105/6參加中搜登山安全研習時,由有30年搜救經驗的張瑞桐教練主講:"山難事件分析與搜救作為"中聽到,張大哥主要是教導在協尋山難失蹤者時,如何可以透過追蹤的技巧,加速找到失蹤者。
105/8到金柑樹山爬山時,看到有登山客沿途灑白色細穗紙條,有人猜測他可能是信什麼特別的宗教,沿途祈福之類的。當時沒有做太多聯想。後來在思考登山安全時,突然想到他是不是在做明顯的路跡,表示他有走過這條路,讓自己返程時可以循原路回來,或是當自己走失時,搜救人員可以循跡找來。所以自己就想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規劃出登山費洛蒙APP,讓登山客在登山時可以透過簡訊沿途留下痕跡,假若不幸發生迷失事件,可以讓搜救人員沿著留下來的足跡,更快速找到。後來有開發出雛形,不過因故停擺。

在105/9於搜救員複訓的活動中,再次聽張教練的分享,印象更深刻,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就留意蛛絲馬跡。
事隔一年多於107/2參加荒野頭汴坑溪踏查時,水蛭提到追蹤師[1]這本書,立刻買來這本書。不過買到後就因為很多事情,包含臺中荒野19期解說員課程,而耽擱閱讀。
4/4在豐原捐血室做血液分離捐輸,因為時間需要將近80分鐘,為了打發時間所以帶這本書去看,工作人員問我書名,回答她"追蹤師",她好奇反問"有這個人嗎"?因為才翻了幾頁,其實不是很了解書的內容,只是告訴她有這種人,主要是師法早期台灣原住民或是美國印地安人,在追蹤獵物時需要的技巧。看完書本後,發現這個只是其中一項小技巧,而且對於作者在描述自己的經驗時,那種出神入化的技巧歎為觀止,怎麼有這麼厲害的人?隔天繼續看完。

人類在所謂現代文明開始前後,在自然界的地位跟態度大異其趣。現代文明或更精確講工業革命之後,'人定勝天","萬物之靈"之詞隨處可見,基本上認為人類是宇宙的主宰,天地之間沒有人類的天敵,人類位於食物鏈的金字塔頂端,萬物皆為我所用。而在現代文明之前的人類,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人們只由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所需的必要物質,包含土地、食物、與生活必需品等,敬天地畏鬼神是基本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跟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處於平等地位,遵循大自然的運作法則共居於這個空間。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不過區區數百年,相較與過往的歷史,不過是一瞬間,卻給地球上其他物種帶來生存危機,甚至包刮人類自己在內。
回歸自然,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荒野保護,是當下人們在自省之後的種種努力方向。
相關的思想與運動大多萌芽於西方,由20世紀初期環境倫理跟荒野保護先驅的Aldo Leopold[2],寂靜春天作者環境保護先驅Rachel Carson[3],到提出社會生態學跟生物多樣性的Edward Osborne Wilson[4]等,都是在整個環境與生態運動中的前輩,湯姆正好成長於這個年代,也有地緣關係。加上他居住地方的後院就是稱為松林荒原(Pine Barrens)的大片森林保護區,讓他可以盡情學習與揮灑。

1978年春天湯姆在第一任太太茱蒂的說服下,設立了一所教授求生與追蹤技巧的小學校[5],2年後當Tom出版The Search這本書時,則是一年教導3000名學員。依據維基百科[6]的資料,Tom出生於1950年,所以他是在29歲時創立這個學校。

書中摘要
  1. 每個單號號碼的左下角會摘要出這兩面(單、雙數頁面)文字內容中,值得關注或是重要的字句,是很貼心的安排
  2. 在追蹤過程中,自己就變成被追蹤的動物
  3. 追蹤時,我們拿起的是一條線索,線索的遠端有個生命在移動、生存,並且與我們眼底的足跡相連
  4. 湯姆的每堂課包含三個主題:追蹤、自然觀察、與覺知
  5. 追蹤與覺知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離
  6. 追蹤師能透過包含潛行及偽裝等技巧,在追蹤過程中學習與認識動物的活動、生活模式與習性,認識動物與其獵物及掠食者的關係,使自己得以溶入自然世界。
  7. 唯有具備在自然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人的心才能安然自在,不害怕與自然相處
  8. 潛近狼只在森林傳出其它聲音時移動
  9. 多數昆蟲只透過靜止擬態來自衛
  10. 像蛇一般在地面滑行,只在其它動物發出聲音時移動,有韻律地移動。
  11. 如果我能面對恐懼,無論是真實或想像的恐懼,它也會消失。
  12. 旅行是為了觀察,而不是被觀察,所以不須穿戴一身行頭
  13. 對湯姆而言,生命中沒有所謂的巧合,一切都有其目的,因此所有發生或未發生的事,皆有其目的。
  14. 只需要三種東西就可以生存,水、庇護所、火。
  15. 布農族的求生法寶:火、刀、鹽巴
  16. 多數人會錯過眼前發生的百分之90事物
  17. 每個動靜都有意義,都與所有其他的動靜有關
  18. 湯姆教導學員兩種觀察技巧:飛濺式觀察、變化視野
  19. "仔細看"這個活動,觀察一塊900平方公分(30cm x 30cm)的土地,並記錄所看到的所有事物
  20. 動物百分之90的自衛之道是擬態的偽裝
  21. 追蹤的秘訣是耐心,學習之道為1)認識動物,熟知其習性,了解他們在何時吃哪種食物,2)耐心,當找到足跡時,研究它、觸摸它、辨認動物移動的方向、辨認足跡出現的時間,決定那動物是要出門還是回家, 3)開始追蹤,跟隨印記,每一步都要注意到周遭的一切。
  22. 想像能夠像閱讀書本般閱讀大地,想像這將帶來怎樣的可能性
  23. 湯姆一生的夢:花時間尋找自己

主要心得與紀錄

  1. 對於書中所提到關於求生、潛行、追蹤等內容,是值得相信的,是否真的那們神,沒有親眼見到,很難下定論
  2. 對於書中提到人跟大自然萬物的關係的言論,大體上是贊同的,人本來就是存在大自然的萬物之一,遵循大自然運行法則是正確的作法
  3. 對於書中屬於比較靈性的內容,見仁見智。某些人對於某些內容特別有感覺,例如愛因斯坦跟霍金,對於大自然運行的認知,確實是超乎絕大多數人的理解,也給人類帶來重大的貢獻。所以不知道Tom或是他的祖父是否真有此能力,就不得而知。
  4. 以一位當時未滿30歲,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終日在所謂荒原閒晃的年輕人來說,可以寫出如此扣人心弦的書籍,也著實不簡單。中文譯者達娃的中英文造詣也非常好,信、達、雅兼具。
  5. 好的自然觀察家也是追蹤師,因為要觀察生態,必須知道欲觀察對象的習性,例如想要觀察蝴蝶,那就必須要知道蝴蝶的生活習性,包括棲息地的特性,食草等。例如鳳蝶的幼蟲是以芸香科的柑橘葉子為食物來源,因此想要觀察鳳蝶,那麼在有柑橘生長的地方,就有比較大的機會。追蹤師所需要的第一個要點是要有耐心,這也是觀察家需要具備的。追蹤師要能夠越靠近要追蹤的動物欲好,同樣的,觀察家也是要越靠近被觀察的生物越好。問題是,當靠近被觀察的生物時,大部分的情況他們都會閃開,除非他們不知道觀察家的存在,那就要用到追蹤師的技巧,擬態與偽裝。生態觀察家等於追蹤師的想法太妙了。
  6. 蟲哥找尋昆蟲的能力超厲害,他也是追蹤師
  7. 菠蘿黃聽到鳥聲就可以之其名,也可以知道何處可以看到甚麼鳥,他也是追蹤師
  8. 植物專家知道哪裡可以看到什麼植物,他也是追蹤師
  9. 由追蹤師的脈絡得知李後璁所寫的阿拉斯加歸來一書,內容也是非常精采。由個人簡介中得知也是荒野推師的李後璁,受到追蹤師系列書籍的感召,而赴美參加追蹤師的課程,並且前往阿拉斯加荒野生活一段期間。在他的書中提到,有一次在宜蘭松羅湖畔看到一堆散落的羽毛跟肢體碎塊,然後進行推論"我看見了一隻星鴉(由羽毛的特徵判斷),在三天前的下午(以殘餘肢體狀態與氣候判斷),在地上啄食的身影,也許是吃得太投入,忽略了在左後方的死角,有一隻黃鼠狼伏著身軀,悄悄潛行靠近(泥土上留下潛行的短步距足跡),在靠近到約50公分的距離時,猛然朝右前方的星鴉飛撲而出!(苔蘚與落葉上留下用力踏步後的足跡,在落葉上甚至壓出了左前足的完整足跡),此時星鴉為求生拼命掙扎,不斷翻滾拍翅,但黃鼠狼緊緊咬住這個機會,最終沒讓晚餐溜走,在它飽食一頓後,現場留下少許的殘餘與羽毛,訴說著在這裡曾發生過一起食物鏈裡的生命循環。"寫的真是太貼切了,也給了一個由自然的角度來推論自然界脈動的好例子。
然後Google[6]相關資料,一些念頭慢慢浮現:
  1. 8歲追隨潛近狼,18歲高中畢業時潛近狼離開身邊,29歲創辦 Tracker school。由書中所敘述的內容,真是曠世奇才乎?
  2.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很厲害,至少應該有相當的實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很會說故事。依據他描述動物或是人如何移動,做什麼事情的情境,說了靈活靈現。沒有人真正見過,6分實力,4分表演,唬過大多數人。
  3. 有3任太太,由維基百科的資料,他似乎跟第一任太太Judy相處不久就離婚,對比書中兩人結婚時的甜言蜜語,似乎有點諷刺,對於一個心靈導師,這樣子的生活方式,似乎不是很好的榜樣。這讓我想起曾經是萬人迷,後來銷聲匿跡的林清玄。
  4. 他顯然是一位文字高手,維基百科的資料,他由1978到2003年寫了18本書,而且有些很暢銷,顯然是文字寫作高手。
  5. Tom所創辦的學校到目前為止,似乎仍然非常活耀,他跟第一任太太Judy所生的兒子Tom三世也在這個學校服務,顯然是一門好的工作,而且現代人對於這個主題,似乎興趣愈來愈高。
  6. 潛近狼有個空軍服務的兒子,也有湯姆好友瑞克這個孫子,為何都沒有繼承衣缽?
  7. 有人懷疑是否真的有潛近狼這個人,我也有此疑問。
  8. 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這類描述曠世奇才的書籍,要抱持高度謹慎的態度,交叉比對之後再做進一步思考。
延伸探討:
  1. 根據書中提到的松林荒原是位在狄克斯堡(Fort Dix)和麥蓋爾空軍基地(McGuire AFB)的勢力範圍,由Google Earth的資料得知,這個區域的緯度大約在北緯40度,平均海拔大約在50m。
  2. 依據地球的地理特徵,緯度每往北1公里,大約等同於高度上升1公尺。緯度往北1000公里,等同於高度上升1000公尺。Tom Brown居住的地點距離台灣的緯度相對距離,大約在北方1500公里,等同於大約台灣高度1500公尺的高山。換言之,Tom所描述的景物,大約是台灣1500公尺高山的景象,約略等同於台灣的南投杉林溪的景象。
  3. 台灣的原住民,例如泰雅族、布農族、魯凱等的傳統領域有些會在這個範圍,因此是否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台灣的追蹤師?
  4. 在MATATAIWAN網站上,看到一篇由劉曼儀所寫的文章"為何我們成立了內本鹿 Pasnanavan,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追蹤師學校"[7],得知在南部布農族領域的內本鹿有稱為nas tama Biung的獵人,也具備類似潛近狼的能力。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也解我心中的疑惑。
  5. 他們更成立內本鹿 Pasnanavan,號稱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追蹤師學校,在台東的山區,以布農族的智慧,進行類似Tracker school的教育與推廣工作。相信這個單位所推行的內容,應該更適合台灣本土的情境,也寫了相關書籍,二話不說,立刻各買了一本[8, 9]。
  6. 本名黃小萍的達娃,曾經擔任荒野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因為翻譯追蹤師系列書籍,而於2007年到Tracker school學習,在那裏認識後來於2009年結婚的先生Mike,並回台創辦,這個學校比較接近Tom設立的追蹤學校,也聘請該機構的講師來台擔任講師[11]。
結論
  1. 誠如最近常聽到植物學專家楊國禎老師所談到的,台灣現在是以溫帶植物的觀念來照顧熱帶植物,言下之意是引用不對的範例。同樣的情況,或許可以套用到這裡。
  2. 這本追蹤師跟另一本也是描述印地安文化的少年小樹之歌都是暢銷的書籍,反而比較少看到本土的類似書籍。台灣原住民所遇到的生活問題,應該不會亞於印地安人,他們可以生存至今一定也有他們的生活智慧,或許這類的智慧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方式。
  3. 最近掀起一窩蜂生存技能survival的節目、影集、訓練營等,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應該是鑽木取火,這個項目最具戲劇張力,但是除非喜歡戶外'活動,否則用到機會微乎其微的技術,花了那麼多心力學習,是否有更深層的意義?
參考資料
  1. 達娃,追蹤師:松林少年的追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8432?loc=P_asb_002
  2. Aldo Leopol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do_Leopold
  3. Rachel Car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chel_Carson
  4. E. O. Wil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_O._Wilson
  5. Tracker school, https://www.trackerschool.com/
  6. Tim Brown J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m_Brown_Jr.
  7.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7/10/laipunuk-pasnanavan/
  8. 劉曼儀,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1482
  9. 李後璁,阿拉斯加歸來:松林青年的奇幻之旅,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6498
  10.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http://www.mtschool.org/
  11. 七世代自然生活學校,http://7generationsoutdoor.omei.net/zh/main.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