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

著作大綱

被譽為「國家公園之父」的約翰繆爾,於1911年出版的「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一書[1],將他於1869年6月3日,到同年9月22日止,超過100天的時間,陪同被他稱為「唐吉科德」的戴藍尼先生,一路加州中央河谷,趕著一群超過二千頭羊,往內華達山脈碧綠草原放牧,過程中所觀察到山川景物與生態的紀錄。



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是日記,由出發當天到旅程結束,每天都有紀錄。在生態豐富的觀察日,有非常多的紀錄與心得。沒有值得記錄生態的日子,也以三言兩語簡單交代。例如,9月5日只是記錄"天空無雲,風和日立的涼爽天,不過陽光耀眼到令人睜不開眼睛。當天一直在畫吐魯梅北邊的教堂峰,色彩繽紛的夕陽"。9月是秋天,根據他的描述是典型秋高氣爽的秋天氣候型態。

謬爾的觀察很敏銳,文筆非常的棒,也有很豐富的聯想力。雖然只是日記式的紀錄,內容引人入勝一點都不枯燥。

書中內容,自己的閱讀體會,大致具備下列特色:

敏銳的觀察力:對於所經之途所處之地的動植物,以及山川景觀可以發現與觀察其特殊之處,都可以輕而易舉的發現,並且深入做觀察。

細膩的心思:可以對其所見所聞與所聽的萬物,做很細膩的描述,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跟作者一同做觀察般。

超凡的聯想力:不同時空,不同的物種,在記事中不斷出現互相關聯的內容。例如由雲量想到下雨,又想到蒼蠅蚊子等喜歡這種天氣,又想到這些昆蟲生存與繁衍的種種。某種程度來說,他可以說是所見到生物的代言者,作為這些無法跟人們溝通的生物,甚至至山川景物跟人們溝通的橋樑。

冒險的探索精神:喜歡荒野的人,血液中多少都有一些探索未知的成分。在郊外旅行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探險,特別是在熊的國度。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裝置例如GPS,與完善的設施例如公園內的詳細指引,150年前幾乎都不存在,更增加探索未知的成分。他於7月15日探索巨大壯觀瀑布的過程,就是一個經典。過程刺激到晚上都會被噩夢嚇醒。

妙筆生花的文采:雖然沒有看過繆爾的其他著作,但是光這一本就可以感受到他妙筆生花的寫作風格,即便是毫不起眼的平凡事物,在其筆下有可以唯妙唯俏神靈活現。包特惠教授或許就是看中他這部分的才華吧!

有關該本著作的心得,可以找到一缸子的資料。對於同一本內容,讀者會依據其個人背景,閱讀的時空環境,以及對於作者心境的揣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心得。

個人比較好奇的是旁邊枝微末節的瑣事,所以姑且稱這篇為雜思吧!


來龍去脈

會知道這本書是在誠品網路書局瀏覽時發現的,翻譯書名是「我的山間初夏」。出版社大動作宣傳之下,看起來很不錯,但是200多頁要價3百多元有點貴[2]。

搜尋了一些資料,發現2010年也曾經出版一本翻譯本,翻譯書名是「夏日山間之歌」,網路書局的資料顯示已經絕版[3]。

上了台中圖書館查詢,有這一本書而且葫蘆墩文化中心圖書館就有,決定去借來看看。

不過10天之後,再去博客來書局查看,又有庫存了!是否因為看到2020年出版的這本賣的不錯,所以書局把2010年出版的這本又拿出來賣?不得而知。

通常年代久遠的名著,網路上都可以找到免費的原文資料。這本書也不例外,Yosemite Online網站提供全文資料供下載[4]。

因此在閱讀中文譯本時,有疑問之處,可以交叉比對,增加對於內容的理解。

因為有好幾本中文譯本,書名不盡相同,對於人名與地名的翻譯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採用2010年陳怡芬譯本為準。


探索謬爾

根據資料記載,繆爾1838年出生於蘇格蘭,1849年11歲時移民到威斯康辛州[5]。

1860年,在他22歲時離開家鄉,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市的州農業博覽會上,展示他所發明的鬧鐘。並於短暫的工作後,進入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系就讀。

三年後輟學,並且到包含加拿大在內的各處旅行。

1966年開始在印第安納州汽車製造廠工作,隔年一隻眼睛受傷,沒多久另一隻眼睛也變黑,換言之兩眼都失明。所幸經過治療後,幾個月後兩隻眼睛的視力逐漸恢復。

這個人生重大的事故,讓他的人生完全改觀。這個事故讓他重生,也決定將餘生全部浸淫在曾經幾乎被他永久隔絕的自然風光中。他最大的野心是探索曾經深愛的荒野[6]。

大家都知道謬爾是「國家公園之父」,不過更是一名修秀的機械發明家,他特別鍾情於透過齒輪運行的計時器。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官方網站上,特別設了一個謬爾專區,詳細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相關資訊。

該專頁的標題很傳神的描繪了他的生平:水果牧場主人,有家室的人,作家,國家公園之父!"(Fruit Rancher, Family Man, Writer...Father of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最後的那個驚嘆號更是傳神[7]。

水果牧場主人是在過了十年走讀與旅行的人生後,他於1880年結婚。婚後與岳父共同經營果園,成果斐然從此生活無慮。

有家室的人當然是指他在飄泊之後,安定下來結婚生女。

作家與國家公園之父,當然就不用在此贅述了!

在這個頁面中,有一個標題為"發明家約翰 謬爾",圖片類似早期紡紗機的手繪稿的連結。該連結的次標題為"謬爾也是一位罕見事物的發明家"。在一位熱愛生態與寫作的環境運動先驅專頁中,出現這樣的內容,不能說突兀但是很特別。

該頁面中列出幾個繆爾的手稿,也提到這只是謬爾眾多奇特發明之中的少數幾個。

其中有一個是會將床翻轉的鬧鐘,時間到時會將床翻轉,確保可以準時起床,這就是看起來像紡紗機的器械,真是太神奇的發明[8]。

德國的德萊斯於1817年發明自行車,火車於1830年代開始商業運轉,賓士汽車在1886年發明內燃機引擎。福特汽車於1903年在底特律成立,著名的T型車於1908年量產,讓一般民眾皆可以容易擁有。繆爾所處的年代,剛好是機械大鳴大放的年代,

假如繆爾沒有遭逢眼疾,依據他的研究創新精神,以及對於機械方面的才華,應該會持續往這個方向發展,而且一定會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如此一來,生態界就少了一位引領風潮的前輩了!

繆爾在 「夏日山間之歌」書中,對於途經之處以及待過的地點,所遇到的動植物,都可以如數家珍般的列出其名,並且談到個別動植物的特色,真是令人佩服。

依據可以取得的歷史資料,繆爾1860年進入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系就讀。 

1963輟學後到處旅行,到了1966年進入汽車製造廠服務。除非他在進入大學之前,基於興趣或是有適當的管道學習生態的知識,否則三年的旅行中可以累積這麼豐富的生態知識,也是很不容易。

本書第七章談到心電感應的奇特經驗,他竟然可以感應到包特惠教授(J. D. Butler)也來到他紮營地附近,而前往尋找,而且竟然真的可以與其碰面。這段奇妙的經歷,令人嘖嘖稱奇。

查詢相關資料得知,包特惠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學是講授希臘和人文科學,不是機械本科的老師[9]。

繆爾在8月2日的記事中提到,當他輟學離開大學時,包特惠教授曾對他說會持續看著他,期待他有好的成就,並且要繆爾一年至少寫一次信給他。顯然在求學期間,繆爾的某些特質讓人文專業的包特惠教授印象深刻,才會有此期勉之語。

或許在大學期間,除了專業內容外,繆爾也展露出他對於人文生態方面的天賦與才華。


承先啟後的角色

美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前期,最受人矚目的其中三位生態學家與環境運動人士,依據他們活躍的年代,依序為大衛梭羅、約翰謬爾、以及阿道夫.里奧波德。這三位知名人士都是居住在美國的東北部,不過謬爾很長一段時間活躍於加州附近。 

新增說明文字

這三位生長的年代分別如下:

大衛梭羅 1817~1862 (44):著名的湖濱散記完成於1854年[10-12]。

約翰謬爾 1838~1914 (75):夏日山間之歌於1911年問世[13,14]。

阿道夫.里奧波德 1887~1948 (61):著名的沙郡年紀,則是在他因為意外去世的隔年,才由後進代為整理後出版。

因此梭羅出版湖濱散記時,十六歲的謬爾才剛移民到新大陸五年。而謬爾於1869年陪同羊群在內華達州山區待了三個月之時,里奧波德尚未來到人世間。即便是這些日記彙整成書,於1911年出版時,里奧波德也不過剛進入國家森林公園服務。

謬爾對於生態的興趣,以及後來對於環境運動的投入,多少應該是受到梭羅的啟發。

而里奧波德膾炙人口的沙郡年紀中,對於各種生物的擬人化,以第一人稱角度來探究與揣摩所遇到生物的思想,是這本書最令人激賞之處。不過謬爾在1869年的日記中,就已經有這樣的舉止以及寫作內容。若以時間的因果關係來看,顯然里奧波德有受到繆爾的啟發。

梭羅在哈佛大學主修的是文學與哲學。謬爾則是主修機械。而里奧波德的主修是森林學。所以謬爾具備機械專業技能,又能在生態領域有重大的貢獻,更是難能可貴。


旅行路線


繆爾的旅行路線,由海拔高度大約400公尺的中央河谷地區,一路攀升到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內華達山脈。探究他所行經之處,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閱讀書本內容時,想要探索繆爾的軌跡,也利用Google地球做標記,但是不盡理想。主要原因是繆爾該次旅行距今150年,某些地名或許有所變動,因此有些地名找不到。加上自己對於美國的地理不了解,增加探索的困難度。

透過網路搜尋,得知Oberlin學院物理系教授Daniel F. Styer[15],很用心的將謬爾走過的足跡,標註在Google我的地圖中[16]。他做了功課,將某些地名的現在名稱找出來,也簡略說明探索的過程。非常的用心。


書本的啟發

閱讀書本的過程,就是跟著作者去旅行,探索在落筆當下,作者所處的環境與心境。

繆爾在書中所展現之敏銳的觀察力、細膩的心思、超凡的聯想力、冒險的探索精神、與妙筆生花的文采都是自己可以學習之處。

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伴隨免費無限空間的推波助瀾,超高畫素,各種拍攝模式,相片是民眾最常做紀錄的工具。然後透過各種便捷的途徑,分享到各式社交平台或是即時通訊平台。繆爾地下有知,簡直是羨慕到流口水。

繆爾出生的隔年1839年,法國政府向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購買其所發明了攝影方法,這是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機。所以可以說繆爾與相機同時間來到這個世界。

俗話說:圖勝表,表勝文,一圖勝千字。繆爾在觀察期間,雖然相機已經出現,但是根據其自述當時算是阮囊羞澀,所以不可能取得相機。所以只能用文字描述觀察內容,佐以透過素描紀錄觀察內容。因為工具的缺乏,讓他不得不絞盡腦汁,透過優美動的文字,讓讀者體會他所觀察到的內容。假如當時繆爾就有現在的智慧手機,可以使用高品質的鏡頭,輕易獲取各種動人美景,推估可能就不會有如此扣人心弦的文字了。

所以現代人,有了這麼方便的觀察紀錄工具,幸運與否很難定論。

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一書中[17],精準點出攝影的特質之一,是將瞬間變成永恆。照片不只是一個影像,或是對現實的一次解釋,而且是直接自現實拓印下來的痕跡。以及攝影者透過相機詮釋自己對於被攝物的觀點等。老實說,攝影是一項蠻主觀的事情。雖然說,對美的事物的觀點,大多數人的觀點會雷同。對於觀看攝影師所捕捉的畫面,若在影像拍攝當下,可以跟他同時位於被拍攝物之前,則自己或許會發現更美,或是不同的方式來詮釋這個被攝物。只是在拍攝那個瞬間,變成了影像上的永恆,時光無法倒回,只能透過攝影者之眼,來觀看那個瞬間。

雖說"攝影者透過相機詮釋自己對於被攝物的觀點",若攝影者沒有隻字片語的描述,觀看者或許也很難細查攝影者的真實內心感受。

總之,因為有了便利的工具,應用文字描述觀察內容的方式,似乎有減少的趨勢!

一趟生態導覽或是觀察行程,可能會產生數量龐大的影像紀錄,而文字內容可能只是如蜻蜓點水般的點綴性質。

所以欣賞繆爾這等荒野詩人與生態觀察者的文章時,更應該學習他們對於觀察內容的詳細敘述手法。好的生態觀察紀錄,除了客觀的描述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下的主觀感受。

可以成為傳世巨著的內容,都是主觀的內容吸引人。

當然若是能佐以適當的影像,可以更精準傳達主觀的想法。

很慶幸自己這幾年做生態觀察時,雖然也是跟平常人一樣,毫無限制的獲取數位影像,有時數量多到誇張的程度。但是仍然會用大量的文字紀錄主客觀的觀察內容,特別是主觀的想法。

東施效顰,順利的話自己第一本效顰的"What nature inspires me"就要誕生!

參考資料

  1. Muir, J.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New York City, 1911. https://www.loc.gov/item/11014183/
  2. 呂奕欣譯。約翰.繆爾著。我的山間初夏。臉譜。2020/07/02。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254
  3. 陳怡芬譯。約翰.繆爾著。夏日山間之歌。立村文化 。2010/04/13。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6395?sloc=main
  4. http://www.yosemite.ca.us/john_muir_writings/my_first_summer_in_the_sierra/my_first_summer_in_the_sierra.pdf
  5. Sierra Club, Short Chronology of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Life of John Muir, https://vault.sierraclub.org/john_muir_exhibit/john_muir_national_historic_site/short_chronology_nps.aspx
  6. Joun Muir, https://hnr.k-state.edu/doc/rres-210/john-muir.pdf
  7. NPS, Fruit Rancher, Family Man, Writer...Father of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https://www.nps.gov/jomu/index.htm
  8. NPS, John Muir, the Inventor, https://www.nps.gov/jomu/learn/photosmultimedia/general-images.htm
  9. Butler, James Davie 1815 - 1905, Wisconsin Historical Society, https://www.wisconsinhistory.org/Records/Article/CS5969
  10. Thoreau, H. D. W. (1854).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Boston: Ticknor and Fields.
  11. https://azeitao.files.wordpress.com/2007/05/walden.pdf
  12. 王家新,李昕。Henry Davie Thoreau。湖濱散記。時報出版。2020/02/18。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489?sloc=main
  13. Leopold, A. (1968). From A Sand County Almanac (1949). Oxford.
  14. 李靜瀅。Aldo Leopold。沙郡年紀。果力文化。2015/03/05。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7009
  15. Daniel F. Styer, https://www2.oberlin.edu/physics/dstyer/
  16.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viewer?ie=UTF8&hl=en&msa=0&z=10&mid=1WDyUZbz4re8L-PURXSx3hblUjtQ&ll=37.662063999999994%2C-120.479014
  17. 黃燦然譯。Susan Sontag。論攝影。麥田。2010/11/05。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5647


沒有留言: